西部五省區煤炭產量在全國占比超7成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最新原煤產量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原煤產量31239萬噸,同比增長3.5%,增速比上月擴大3.4個百分點;環比增加1810萬噸,增長6.15%。
1~5月份,全國原煤產量142269萬噸,同比增長0.9%,比去年同期收窄3.1個百分點。在全國分省區原煤產量排名表上,1~5月累計原煤產量超過5000萬噸的共有4個省區,分別是內蒙古、山西、陜西、新疆,累計產量達107232.9萬噸,約占全國總產量的75.37%。其中,內蒙古1~5月份累計原煤產量40664.1萬噸,占全國累計產量的28.58%;山西累計原煤產量38231.6萬噸,占全國累計產量的26.87%;陜西累計原煤產量20262.6萬噸,占全國累計產量的14.24%;新疆累計原煤產量8074.6萬噸,約占全國累計產量的5.67%。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湖南、湖北、黑龍江、吉林、重慶、江蘇、福建、廣西等?。▍^、市)的煤炭產量均下降明顯。其中,山東、河南、河北、安徽等省份還是傳統的產煤區。
“當前,中國的煤炭開發格局正在發展演變,正從過去的分布式向區塊化或集中區 轉變,目前這種格局己基本形成,將來還會越來越突出。”中國能源研究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戰略專家??撕樵诮邮鼙緢笥浾卟稍L時表示,隨著煤炭去產能工作持續開展,我國的煤炭產量呈現出“西進東退”的趨勢,即山西、陜西、內蒙古、寧夏、新疆等五省區的煤炭產量持續增加;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湖北、東北等傳統產煤地區大多面臨資源枯竭問題,四川、貴州、福建等東南部省份因煤炭開采條件較差而發展潛力較小,煤炭產量均逐年下降。
不僅如此,從煤炭產能分布上來看,西部產煤區的重要作用和戰略地位越來越凸顯,產能進一步向內蒙古、陜西、山西、寧夏、新疆五省區集中。國家能源局3月15日公布的全國煤礦生產能力情況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我國有安全生產許可證等證照齊全的生產煤礦3373處,產能35.3億噸/年;已核準(審批)、開工建設煤礦1010處(含生產煤礦同步改建、改造項目64處)、產能10.3億噸/年,其中已建成、進入聯合試運轉的煤礦203處,產能3.7億噸/年。其中,西部五省區的生產產能和在建產能約占全國煤炭產能的一半。
保持煤炭供需基本平衡條件已具備
煤炭產量與產能的分布調整,促使我國煤炭供需格局發生變化:煤炭供應越來越集中到西部的晉陜蒙新,東部的煤炭產能逐漸弱化,但煤炭消費依然保持在線。這種供需逆向分布的格局,會打破我國煤炭供需的平衡嗎???撕閷Υ私o出了否定的答案。
“若按照過去的眼光看,供需格局逆向分布可能對能源安全帶來隱患,但當前四方面基礎條件的具備,又讓這種擔心不復存在?!迸?撕榉治龅?。
一是,我國現有的鐵路網建設可以很好地解決運輸瓶頸問題。過去的煤炭供應面臨著一個大問題就是煤運不出去,或者運輸成本偏高。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大秦、朔黃、蒙冀、瓦日等主要煤炭鐵路運輸通道,2018年全國鐵路煤炭運量已達到23.8億噸,未來還有蒙華鐵路等重點運煤通道建成通車,可以說,鐵路網的格局基本能夠滿足煤炭運輸的需要。二是經過幾年的建設,我國跨省跨區輸電能力進一步提升,西電東送能力達到約2.3億千瓦,這意味著西部發電東部用電不成問題。三是東南沿海地區有“進口煤”這一可選項,可以彌補一部分缺口。四是,通過技術改造和升級,提高了發電機組的效率,煤耗降低帶來用煤量減少。
“從產量上看,東部的煤炭越來越少,但這四大因素的存在,表明我國已經具備 了保持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的條件。當然,由于季節變化、極端天氣等客觀因素的存在,不排除局部地區在某一階段出現用煤緊缺的可能,但這并不會影響大局,可以說,我國煤炭供需形勢基本平衡這一基本面不會改變。”??撕楸硎?。
回歸中、東部地區本身,這些地區或面臨資源枯竭,開發的難度大、成本高;或所轄煤礦規模較小、煤質較差、技術水平低、安全保障程度低、環保不達標,其自身也有促進這些落后產能關閉退出的意愿。在此背景下,中、東部省份與西部省份通過市場化交易達成產能置換受到歡迎。
以重慶為例,其與陜煤集團達成能源戰略合作,前者把關閉煤礦的產能折算為產能置換指標,無償用于陜煤集團新增煤礦項目建設。后者則向重慶市穩定供應優質煤炭,保障主力電廠和重點企業用煤需求。2018年,“陜煤入渝”總量達849萬噸,已成為重慶市電煤供應的主力。2019年,“陜煤入渝”規模有望達到1000萬噸,占重慶市電煤市場份額將超過40%。
當前,四川、湖南、福建等省份也在積極推進產能置換項目落地實施。通過產能置換,不僅能夠實現煤炭充足供應,讓這些省份“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還能為發展優質產能騰出空間,進一步優化煤炭供給結構。
未來去產能將更依賴市場機制
煤炭產業布局也與煤炭產能分布和供需格局同頻共振。??撕榉治稣J為,就產業區域布局而言,煤炭產業的布局與煤炭產能的布局相一致,即產業重心西移,集中在西部五省區;就產業結構布局而言,則可歸納為內蒙古、山西、陜西為煤炭供應第一線,新疆則因為運距長而更傾向于發展煤炭就地轉化。
另外,經過五年的去產能洗禮,煤炭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一方面,煤炭行業去產能加大了大型煤炭企業的兼并重組,在行業形成了強強聯合、強者恒強的競爭格局。另一方面,隨著環保、安全生產、能耗控制等市場化措施的逐漸趨嚴,小型煤炭企業的生存空間被大幅擠壓,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
“可以說,在煤炭市場供需基本平衡的形勢下,未來煤炭企業的生存主要依靠市場競爭力?!迸?撕楸硎?,如果說前期的去產能是政府推動,市場機制輔助,那么未來的去產能則將更加凸顯市場機制的作用,政府從中進行指導和協調。
他進一步解釋道:“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就是尊重市場優勝劣汰的規律,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接下來,煤炭企業應更加關注煤礦的技術水平、安全生產水平和環保水平;創新發展新業態、新模式,走多元化、高端化、高效化發展道路,提升競爭力,以此增加自身立足市場的砝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