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指出,“要聚焦國家戰略和產業發展重大需求,加大企業創新支持力度”。近期,圍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科創企業引入資金活水、建設科創生態平臺等,各地出臺了一系列、多層次的支持措施,支持科技創新發展,助力科技自立自強。
成果轉化政策激發創新活力
“過去從高校獲得技術專利許可至少需一年,如今從雙方啟動協商到協議簽訂只需半個月,沒想到還是‘零門檻’?!本S泰凱信副總經理何毅告訴記者。
日前,北京高新技術企業維泰凱信新技術公司從首都師范大學獲得專利“階梯加熱紅外熱波技術測量厚度的方法”的使用許可,公司在一年內可免費使用該專利技術,一年后再開始支付第一筆專利許可費用。何毅說,受益于技術專利許可“先使用后付費”的新政策,企業的研發團隊已迅速基于專利技術開展新一代產品研發,步入轉型升級的“快車道”。
作為企業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一環,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正在加速落地。
日前,上?!蛾P于本市進一步放權松綁激發科技創新活力的若干意見》開始實施,要求開展醫療衛生機構成果轉化專項“解綁”行動,結合醫療衛生領域成果轉化特點,支持醫療衛生機構適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政策。不久前的《重慶市提升科技服務能力推動科技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也提出,支持建設全市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服務平臺,聚集技術轉移相關創新資源,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此前高??蒲腥藛T擔心成果價值被低估,科技企業則擔心成果商業化效果不理想,亟須一個互信機制推動企業、高校‘向前一步’,破解成果轉化堵點?!北本├砉ご髮W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陳柏強表示。
中國科協主席萬鋼日前在公開場合指出,需要積極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合作中明確各自的功能定位,協同優化重大生產力和戰略科技力量的布局,持續促進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協同發展和產業間的有序銜接高效暢通,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產業化的水平。
資金“活水”為企業添動力
科創企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資金的支持。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數據,3月末,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長42.5%,比上月末低2.5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5.2個百分點;一季度新增2728億元,同比多增1339億元。
近日,不少地方紛紛出臺相關政策,為科創企業提供多種類型的資金支持,“澆灌”科創企業發展壯大。
《海口市科學技術工業信息化局關于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若干措施》提出,支持生物醫藥科技型初創企業發展,對主營化學藥品一類、生物制品一至三類(治療與預防用)或創新醫療器械等高端創新企業,單次獲得市場化運作的專業投資機構(或上市公司)股權投資達到1000萬元(或等額外資)及以上,按照實際獲得投資額的1%給予企業獎勵。湖北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科技激勵的若干措施》提到,與企業共同設立省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鼓勵企業加強應用基礎研究。上海鼓勵各區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資金配套資助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提升研發能力。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室主任紀敏表示,政府引導對于資金流向科創企業具有重要意義,可以更好地分散風險,實現科技創新的政策目標,建議財政資金在風險補償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推動國內科創技術發展。
多層次生態體系護航科創發展
為了滿足科技創新需求和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多層次的科創生態平臺體系也正在加快構建。
“我還記得2019年初剛來棗莊,項目的臨時辦公室還設在活動板房里。短短兩三年,共同體就打造出集科研開發、中試孵化、產業培育等一體的綜合創新平臺體系?!鄙綎|省無機功能材料與智能制造創新創業共同體核心運營機構負責人張忠倫感慨頗深,“共同體的形成,是山東對科研體系創新的有益嘗試,其具有健全科技成果孵化服務管理體系、將質量體系相關標準融入孵化轉化服務工作中的作用。”
海南蘇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勝表示,海口國家高新區的招商工作十分到位,全方位輔導企業落地工作,作為創業企業,高新區在辦公場地、獎補政策、人才引進等各種政策支持的落地上,顯出十足誠意。“園區很好地發揮了平臺作用,幫助企業更便捷地享受各項優惠政策?!?/div>
中山大學科學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提到,中大近年來與中國聯通、廣汽集團、科大訊飛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企業共建24個高水平創新平臺,各平臺圍繞智能智算、新一代汽車技術、通訊技術等重點領域與企業聯合開展科研攻關,提升學校在裝備制造、信息通訊、醫學、信息化、金融科技等方面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支持作用,同時支撐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發揮更大作用。
“我國已經進入了創新型國家的行列,要從以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轉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靠改革形成的制度紅利,提高全要素生產力。要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深度融合,營造良好的生態和小環境。”武漢大學國家發展戰略研究智庫專家辜勝阻說。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