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賈林海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朱亞明 攝影
“碳中和是一項復雜、長期、系統性的工程,不是簡單的節能環保問題,是發展方式的新變革,需要在冶煉技術、生產原料、配套設施等諸多方面對原有生產方式進行革新。”9月8日,在2023第四屆全國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范鐵軍在做主旨報告時強調,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意義重大。
圖為范鐵軍
正確理解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變
范鐵軍介紹,能耗雙控在“十三五”期間正式實施。其間,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4.54%,超額完成既定目標任務?!白阋娔芎碾p控在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彼f道。
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創造條件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2023年7月11日,中央深改委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等系列文件。范鐵軍認為,單純的能耗雙控難以充分滿足低碳發展新形勢的要求,只有構建碳排放指標,降碳才會更精準。
“碳排放雙控重點約束化石能源消費總量與強度,可以打破能耗雙控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約束,提高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的積極性,促進能源結構轉型,給鋼鐵行業帶來了機遇?!狈惰F軍表示。
一是有助于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轉型。中國鋼鐵行業是化石能源消耗密集型行業,碳排放雙控鼓勵地方和企業更多依靠非化石能源以滿足用能需求,提升推動能源結構清潔化轉型的內驅動力。范鐵軍表示:“這會鼓勵鋼鐵企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能源,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占比,加快構建光伏發電、氫能等多能互補與儲能相結合的能源體系?!?/div>
二是有助于促進流程結構低碳化轉型。“相較傳統長流程,電爐鋼噸鋼碳排放量低73%,發展電爐鋼是促進鋼鐵行業碳減排的有效手段?!狈惰F軍表示,隨著中國電力系統中可再生能源發電占比不斷提高,“雙碳”工作將推動我國鋼鐵產業結構逐步向電爐短流程轉變。
三是有助于促進產品結構高端化轉型。范鐵軍認為,“雙碳”戰略及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現實情況,對鋼鐵產品高端供給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鋼需”呈現出三大趨勢:房地產需求下滑、新能源用鋼需求明顯增長、傳統需求升級。
同時,鋼鐵行業也面臨一定的挑戰。范鐵軍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是管碳基礎相對薄弱。范鐵軍提出,從行業、企業層面來看,碳排放核算范圍的完整性和數據的準確性仍有待提高;從工序層面來看,目前各工序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與標準還不健全;從產品層面來看,鋼鐵產品種類眾多,目前產品碳排放統計核算方法與標準仍處于起步階段。
二是控碳難度大。“鋼鐵行業不僅碳排放總量約束壓力大,而且碳排放強度約束壓力也巨大?!狈惰F軍指出,鋼鐵企業數量多,且結構、水平差異大,大多數企業低碳發展基礎薄弱。碳排放雙控意味著鋼鐵企業在面臨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嚴格約束外,還面臨石灰石等資源約束。
三是減碳成本高。范鐵軍認為,實現經濟增長從根本上與碳排放增長脫鉤,在推動低碳轉型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資產擱淺的風險,鋼鐵行業需致力于碳生產率的穩步提升。
加快鋼鐵行業低碳轉型
針對鋼鐵行業低碳轉型,范鐵軍提出以下建議:
一要加快實施極致能效改造與能源轉型。國家七部門日前發布的《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明確提出,支持開展極致能效改造工程,探索打造超級能效工廠,加快節能增效技術裝備推廣應用。范鐵軍表示,鋼鐵企業要加快開展極致能效改造工程,有序推動重點工序能效達標桿,還要優化用能及流程結構,推動鋼鐵能源結構轉型。
二要夯實碳排放雙控基礎能力。“要健全碳排放監督考核體系,做好與能耗雙控、綠證等制度的銜接,完善碳排放數據統計核算體系,加強‘雙碳’人才培育。”范鐵軍提出。
三要推動碳排放管控數智化升級。要把數智化、低碳化相結合,研究建立基于工業互聯網的鋼鐵企業碳排放全過程智能管控與評估平臺,為應對碳排放雙控提升軟硬件基礎能力。
四要構建高效有活力的碳市場運行機制。“作為碳排放管理的基礎性、關鍵性政策工具,碳市場對于落實企業減排責任、發揮碳定價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狈惰F軍認為,鋼鐵行業將在條件成熟之際納入全國碳市場。
“在構建碳市場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碳減排的促進作用,完善鋼鐵行業碳配額分配方案;推進碳排放雙控制度與鋼鐵行業納入碳市場工作有效銜接;強化轉型金融、綠色金融等工具手段對行業低碳轉型的重要支撐,加快研究制訂鋼鐵行業轉型金融標準體系,建立鋼鐵行業低碳轉型指導目錄和項目庫,創新金融產品,加快金融對節能降碳改造項目的支持?!狈惰F軍補充道。
五是加快推進先進低碳技術研發及示范。范鐵軍提出,一方面要推動綠色低碳新技術攻關,另一方面要推動中國鋼鐵前沿低碳技術開發的頂層設計和低碳冶金創新研發平臺建設。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