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前,豆粕定價方式仍以“一口價”定價為主,后逐漸開始參考大商所豆粕期貨價格和進口大豆價格。為規避采購周期較長的風險,部分壓榨企業采用遠期預售的方式為豆粕定價,雖然實現了提前銷售,但依舊采用了“一口價”定價(通常稱之為“遠期一口價”)。然而,下游買方為避免等待提貨期間價格下跌,一般也不敢簽訂期限過遠的預售合同。因此,提前預售的方式作為“一口價”的補充,仍沒有從根本上打破壓榨企業的困局。
豆粕期貨上市后為企業報價提供了重要的價格參考。2004年~2012年,豆粕基差定價逐步發展起來。我國大豆壓榨產業經歷兩次“大豆地震”,外資進入國內壓榨行業,并利用期貨市場穩定生產經營,同時在國內推廣“期貨價格+升貼水”的基差定價。第一次“大豆地震”后,大豆壓榨企業開始參與豆粕期貨市場,并在豆粕銷售中積極推廣基差定價模式。2004年,金光油脂與下游飼料企業簽訂基差合同,事先約定升貼水,雙方都建立豆粕期貨頭寸進行套期保值。2004年后,豆粕報價參考逐步轉向期貨價格,同時報價變化的頻率更快。越來越多的壓榨企業采用“一口價”定價和基差定價并行的定價模式,有效地提升了經營靈活性和穩定性。
第二次“大豆地震”后,率先采用基差定價的油廠有效規避了價格波動風險,促使更多的企業選擇基差定價方式。據統計,2008年10月份,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風險管理的大豆企業的期貨頭寸的盈利達到10.41億元,有效對沖了現貨經營虧損。這讓更多壓榨企業積累了用基差定價管理風險的經驗,也堅定了推廣基差定價模式的信心和決心。然而,相當數量的油廠特別是中小企業并不能大面積廣泛使用基差定價。因此,整體而言,豆粕國內貿易依舊以“一口價”定價為主要定價模式。據調研,這一階段采用該方式定價的企業占比仍超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