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寄語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我國市場化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大宗商品需求規模持續增長,目前已成為全球大豆、金屬、原油、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最大的進口國和消費國。但與龐大的貿易規模相比,我國在國際市場的價格影響力相對有限,“買什么,什么貴”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講話中表示,“要建設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價格影響力,更好服務和引領實體經濟發展”??梢哉f,在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發展中,提高定價影響力和議價能力尤為關鍵。實踐表明,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宗旨的我國期貨市場可以成為全球大宗商品定價平臺,為實體企業提供定價和避險工具,提高我國鋼鐵行業定價影響力。應充分發揮期貨市場“主場優勢”,利用人民幣計價的期貨來定價,進一步改善以境外指數為主導的現有定價機制,提高中國價格在國際鐵礦石貿易中的影響力。
如何看待期貨市場功能?對鋼鐵產業而言,期貨市場“既熟悉又陌生”?!笆煜ぁ钡氖?,近年來隨著螺紋鋼、鐵礦石、“雙焦”(煉焦煤、焦炭)期貨市場平穩運行、功能有效發揮,人民幣計價的期貨價格在國內外的影響力逐步提升,越來越多的鋼鐵、煤焦企業參與期貨交易。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來每年有超過1000萬噸的鐵礦石貿易采用了基差點價;2019年8月份,國內鋼鐵企業與巴西淡水河谷開展鐵礦石基差貿易,境外礦山企業劃時代地用中國期貨價格來賣礦。“陌生”的是,與油脂油料、有色金屬等產業相比,我國鋼鐵產業參與期貨的程度還有提升空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日起,本報推出《鐵礦石國際定價中心建設》專欄,介紹國內外油脂油料、能源、黑色金屬、有色金屬等商品定價模式的發展變化,梳理從現貨定價到期貨定價的歷史原因、演變規律和期現結合案例,或可為當前的鋼鐵行業轉型升級、貿易定價和對沖風險提供視角和參考,敬請關注。
從歷史看,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經歷了一系列演變。二戰后,礦山和進口國開始簽訂10年~20年的長期合同;1975年后,鐵礦石定價周期縮短至1年,即年度談判定價機制;2010年后,全球金融危機加速了鋼鐵、金融等市場重新洗牌,鐵礦石長協定價機制被打破,改由境外普氏指數定價,目前全球每年超過80%的鐵礦石以普氏指數定價。該指數是由普氏能源資訊發布,以62%品位鐵礦石為基準、以美元計價,其制定依據為參與現貨交易的部分礦山、鋼廠、貿易商等對當日鐵礦石的估值。自誕生以來,普氏指數能否反映真實供需雙方關系一直飽受業內質疑。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依托全球最大的鐵礦石貿易規模的地緣優勢,大商所于2013年10月份上市了鐵礦石期貨,多年來持續貼近產業習慣、完善合約規則制度,目前鐵礦石期貨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唯一采取實物交割的鐵礦石衍生品,市場規模、影響力等逐步彰顯。與現有的普氏指數定價相比,用我國鐵礦石期貨定價更符合原油、金屬、油脂油料等國際大宗商品貿易趨勢,對維護我國鋼鐵行業利益、服務國家戰略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鼓勵相關產業企業嘗試和利用基差貿易模式,2017年起,大商所在黑色品種推出基差貿易試點。至2019年,累計有30家煤焦鋼企業參與20個鐵礦石、焦煤和焦炭基差貿易試點。目前,河鋼、鞍鋼、山鋼萊鋼等鋼廠和嘉吉、熱聯中邦等貿易企業均參與了鐵礦石基差貿易。其中,2019年,淡水河谷與河鋼國貿、山鋼萊鋼永鋒開展了鐵礦石基差貿易,標志著全球最大鐵礦石生產商開始利用我國鐵礦石期貨價格作為參考進行貿易定價,也是境外礦山首次利用期貨價格開展基差貿易,對于在全球鐵礦石市場中推廣基差貿易、優化定價機制和提高中國價格影響力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相關市場人士介紹,相較于傳統貿易模式,基差貿易中采用的期貨價格更為公平、公正、公開和透明。以大量產業企業和投資者公開交易形成的期貨價格作為基準,同時結合對商品在產地和質量方面的考慮調整升貼水,很好地利用了市場的定價機制,使得買賣雙方擁有平等的地位。同時,基差貿易具有靈活、個性化的特點,為每個具有不同經營特點、生產規模、地理位置和風險承受能力的鋼鐵企業提供定制化的風險管理服務??梢哉f,基差貿易的推廣對鋼廠保供來說十分必要,企業可以通過基差貿易更便利、靈活地執行現貨采購計劃,也可以利用對期現市場基差的預判,更加有效地降低采購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