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樊三彩 報道
連日來,經國家發展改革委13天4次出手“打鐵”,疊加近期鐵礦石港口庫存開始累庫、第4季度末礦山企業發運沖量顯現等因素,鐵礦石價格上漲態勢得到一定程度遏制。與此同時,一些受到監管部門“面見”的相關方也引起廣泛關注。據國家發展改革委11月24日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會同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價監競爭局組織主要港口企業召開會議,了解港口鐵礦石庫存、堆存裝卸收費等有關情況,研究加強港口鐵礦石監管。
據市場機構最新統計,12月5日,中國47港鐵礦石庫存總量達12272.94萬噸,環比增加320萬噸。按2023年10月份我國生鐵日產223.19萬噸計算,1.2億噸鐵礦石足夠我國鋼廠生產約34天,超過鋼廠鐵礦石平均庫存周期。如此高的港口鐵礦石庫存本可以很好發揮“蓄水池”的作用,但《中國冶金報》記者在撰寫上篇觀察報道《“打鐵”還需自身硬》(見2023年11月23日《中國冶金報》)時發現,這超億噸的龐大庫存非但沒有發揮平抑價格的作用,反而極易成為推波漲價的藉口。那么,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如何使其真正發揮“蓄水池”作用?《中國冶金報》記者近日與多方業內人士溝通交流,試圖揭開超億噸港口鐵礦石庫存的神秘面紗。
歷史與現實共振,超億噸港口鐵礦石庫存“非一日之功”
目前,鐵礦石港口庫存貨主大體包含鋼鐵企業、貿易商、礦山三類。鐵礦石港口庫存從21世紀初的幾千萬噸一度躍升至2018年、2022年的超1.6億噸,再到目前的常態超億噸水平,業內人士認為,其中受到一些關鍵因素的影響。
從歷史的角度考慮,一是鋼鐵產量增加,拉高鐵礦石對外依存度。1996年,中國粗鋼年產量突破1億噸(1.0124億噸),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彼時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不到10%。此后,中國鋼鐵產量步入快速增長通道,對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日漸增長。2003年,中國鋼鐵開始進行長協談判,這個階段的港口庫存以臨時堆存的長協礦為主,較少對市場價格形成擾動。但由于需求量的增加,港口庫存也在波動上升。
二是長協年度談判失敗,貿易模式發生轉變。2010年是個重要轉折點。這一年,鐵礦石長協談判機制崩潰,轉而采用季度定價、指數定價模式,現貨貿易的規模、比例逐漸攀升,有了更多市場主體參與鐵礦石貿易,港口多出很多貿易商的現貨庫存,進而拉高了港口的鐵礦石庫存量。據市場機構統計的全國45個港口進口鐵礦石庫存數據(11月24日),貿易礦量(指貨主為貿易商的鐵礦石物理庫存總量)占比已達1/2。
從現實的角度看,港口之間競爭激烈,迫切需要提高經濟效益,催生更多混礦。當前,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港口產業也面臨轉型升級,局部地區港口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同時,疊加此前疫情封控等因素影響,改善經營局面的需求尤為迫切。近年來,中國港口與國際礦山企業開展鐵礦石混礦業務加速發展。據統計,目前中國港口混配礦能力超過1.6億噸。這些混配礦也成為港口鐵礦石庫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整體來看,受歷史和現實雙重作用,港口庫存日益“膨脹”,其中增量主要來源于進口礦。而伴隨著模式更替、主體多元而來的,還有其中不可捉摸的“暗箱”。
變“國際貿易”為“國內貿易”,港口混礦成為挺價“橋頭堡”
近年來,在鐵礦石發生異常波動時,港口企業也成為國家發展改革委的約談對象。據業內人士對比分析,2022年2月23日、2023年11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兩次約談港口企業,其約談的重點內容有所不同,2022年的重點意在引導貿易商釋放庫存(庫存約1.6億噸),而今年則劍指港口企業的自律與監管問題(庫存約1.1億噸)。雖然億噸級的港口鐵礦石庫存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其蓄水池作用,但囿于參與各方利益訴求的不同,導致該作用并未充分發揮,無法在一輪又一輪鐵礦石價格波動中發揮調節作用。
2022年1月份,三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鼓勵企業開展港口混礦業務,增加港口庫存”,目的是“發揮港口庫存對資源保障的緩沖作用”。但是,顯然,這種緩沖作用沒有發揮出來。不論庫存高位還是低位,價格上漲都可能發生。這種情況如何理解?
在與《中國冶金報》記者交流過程中,專家們都不免用一句“很復雜”來形容當前的港口鐵礦石庫存情況?!皬碗s”主要源于參與主體多元導致的難以統計的黑箱問題。舉例而言,某貿易商是諸多南非礦的代理,鐵礦石在落地前已經售賣,其放置在港口的鐵礦石屬于貿易商還是鋼廠?鋼廠既有長協礦,也會相機購買現貨礦,這部分港口庫存如何統計?等等。因為含混不清,所以為伺機操作留下了空間。
同時,海外礦山主導的港口混礦也備受質疑。一位從事鐵礦石貿易的業內人士認為,有時候,供應端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會刻意制造稀缺。尤其是海外礦山主導的港口混礦,變“國際貿易”為“國內貿易”,雖然確實靠近了市場,但也為操控流動性,制造稀缺帶來了便利。眾所周知,鋼廠高爐大型化進一步催生了對高品位鐵礦石的強烈需求。港口混礦本意在于靠近市場、增加庫存,成為資源保障的緩沖區,然而,被四大礦山控制了港口混礦能力卻顯然違背了這份政策的“初衷”。
一位在鋼企長期從事鐵礦石研究的專家表示,港口混礦的初衷是將到港的貨物都當作增加的資源,以防出現戰爭或制裁等情況時,保障鐵礦石供應。但就目前而言,港口混礦僅僅能讓礦山企業價值最大化,因為混礦產品帶來的利潤要高于單獨售賣,但卻對鋼廠降本沒有幫助,反而增加了環保壓力。
一位從事鐵礦石貿易的人士表示,港口混礦相當于四大礦山將原本“遠在天邊”的礦山通過“乾坤大挪移”放到了中國的港口,使得其在中國市場的主動權進一步增強。一方面,海外礦將不會存在落地問題,也減小了海運等風險,能夠更好地把控供應節奏,“從容不迫”地影響現貨市場上某些特定品種的流通性,市場競爭力、壟斷性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港口混礦機構更方便成為情報機構,能夠輕而易舉“透視”中國港口的儲量、疏港量等信息,為其國內的現貨貿易公司挺價提供渠道。
那么,參與混礦協議的港口企業,發揮了什么樣的作用呢?據知情人士透露,國內港口公司為開拓混礦業務,在與國外礦山簽署的協議中給予相關企業堆存期延長,甚至無限期免堆存費的優惠。這意味著,原先爭取“在到港之前賣出去”的約束將不復存在,解決了海外礦山在港口堆存的后顧之憂。業內專家告訴《中國冶金報》記者,我國各港口主動吸納鐵礦石的動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港口有大量的空置土地,而鐵礦石本身儲存門檻低;二是鐵礦石是大宗商品中數量規模較大的品種,港口通過賺取卸港費、安保費、超期卸港費等,一般在每噸40元~60元,可為其創造可觀收益。
綜上可以看出,港口庫存是把“雙刃劍”,舞得好,便是“蓄水池”;舞得不好,便會淪為挺價的“橋頭堡”。
回歸本位,港口庫存“蓄水池”亟待建強壘實
常年超億噸的港口鐵礦石庫存怎么才能充分發揮“蓄水池”的作用呢?
首先,鋼鐵產業鏈上的任何一環均不可有失,相關部門應推動港口企業盡顯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在11月17日舉行的舊金山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十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中,總書記又提出“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國家發展改革委此輪“打鐵”的一個重要的意義,便在于再次將鋼鐵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港口”引到了公眾面前,也啟示我們,維護鋼鐵產業鏈供應鏈韌性與安全需要各方共謀,方能共贏。而達成這一合作,需要政府之手在其中發揮有力作用。近年來,港口能力的結構性過剩已經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省級層面的整合已經啟動,希望政府監管部門切實將港口企業納入鋼鐵產業鏈統籌布局、整體規劃,推動港口資源配置最優化。
其次,讓港口混礦回歸本位,細化建設要求與管理規則。港口混礦作為《意見》中鼓勵的方向,初衷是通過增加港口庫存,發揮其“蓄水池”的作用,同時為鋼鐵生產提供原料便利,但參與的主體十分關鍵、對港口混礦運行監管也十分關鍵。不少業內人士建議,政府應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意見》進一步細化,明確可操作性的要求,確保港口混礦發揮應有的作用,如規范港口及貿易商管理的相關辦法,研究大幅縮短貿易企業鐵礦石免費堆存期、提高港口囤積成本,防范過度囤積;制定相關優惠政策,逐步引導國內礦山企業等加入到“港口混礦”的合作模式中,扭轉現有以四大礦主導的貿易模式。
最后,“手中有礦”方能“心里不慌”,“基石計劃”需要加速落地?!兑庖姟分刑岢龅摹敖㈣F礦產能儲備和礦產地儲備制度”,其實與“基石計劃”一脈相承,均旨在提高礦產資源保障能力?!盎媱潯碧岢鲇?個~3個“五年計劃”時間,切實改變我國鐵資源來源構成,從根本上解決鋼鐵產業鏈資源短板問題。當前,要力爭實現第一個目標:到2025年,實現國內礦產量、廢鋼消耗量和海外權益礦分別達到3.7億噸、3億噸和2.2億噸。據統計,“基石計劃”實施后國內重點鐵礦項目中已開工10多項,新增鐵精礦產能約5000萬噸。我們期待通過兩類實施主體和兩級推進主體聯動機制,將這一計劃深入扎實推進,切實構建起與鋼鐵生產能力相匹配的原料供給體系,提高資源保障能力,贏得市場主動權。
產業鏈供應鏈上任何一個關鍵環節的短板,都可能經過產業鏈的放大效應成為整體的短板,影響深遠。為此,監管部門、礦山企業、鋼鐵企業、港口企業、貿易企業、下游用鋼企業、行業協會等產業鏈各方,急需從資源安全保障的高度攜手發力,在資源勘探開發、港口庫存監管、海運能力建設、定價機制完善、財稅政策支持等方面積極作為,構筑合作共贏的礦產供應鏈可持續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