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趙萍 報道
記者 朱亞明 攝影
圖為何文波。
“我們的任務是實現鋼鐵產業的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這也同樣是特鋼的任務。但我認為,特鋼在鋼鐵產業實現高端化的過程中,應該承擔更多、更重要的任務。”10月24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在2023中國國際高品質特殊鋼新材料論壇上做主旨講話時特別指出。
何文波表示,特鋼行業承擔著為重大裝備制造和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國防軍工、高新技術等關鍵領域提供高精尖材料的重大使命,是衡量鋼鐵工業競爭力和高端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對我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發揮著基礎性、關鍵性、支撐性作用。同時,特鋼領域是中國鋼鐵產業實現高端化的焦點,很多待攻關、待突破的產品和技術都集中在特鋼領域。特鋼人要有使命感,也要有緊迫感。
何文波介紹,近年來,通過特鋼行業的共同努力,大多數原來不能生產或不能穩定提供的特鋼產品不斷地被開發出來,并應用于如軍工、航空航天、核工業、新能源等關鍵領域,部分產品還實現由跟隨向領跑的跨越,如齒輪鋼、彈簧鋼等汽車用特殊鋼,以及軸承鋼、高性能油氣管線鋼等目前已進入國際第一梯隊;650℃超超臨界火電用鋼、大型水電工程用鋼、海洋平臺用齒條鋼和系泊鏈鋼、海洋風電用鋼等均達到國際一流。
“但我國特鋼行業目前仍有一些材料不能生產或不能穩定生產和供應。”何文波表示,在我國目前依賴進口的鋼鐵產品中,大部分都在特鋼領域。他指出,從保障供給上看,特鋼的進步很大、貢獻也很大,但差距也很明顯,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此外,鋼鐵行業包括特鋼行業在裝備方面已經達到世界一流,但目前仍有些關鍵裝備和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這個局面亟待轉變。希望特鋼協能認真組織企業,以自主可控為戰略基點,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為核心主題,瞄準關鍵短板發力,構建創新生態圈,走好科技創新之路。
其次,特鋼行業一定要在品種、品質、品牌上下功夫。何文波認為,企業要打造“三品”的優勢,行業要形成“三品”的氛圍,政府要創造“三品”的環境,就可以解決優勝劣汰的問題。他表示,產能治理新機制表面上是導向供需平衡,本質上是導向優勝劣汰。鋼鐵行業是如此,特鋼行業也是如此、更應如此,更要依靠“三品”打天下,在標準質量上下功夫。一是回歸經營本質,讓標準質量工作回到行業的中心工作地位上來。二是在標準質量上更要自律,“講信用、重自律、守規矩”。同時,標準質量認證、體系認證、包括依托數字化體系的數據認證等都要跟上。
再次,特鋼行業要加快綠色低碳和數字化發展進步步伐。“我的直覺是,特鋼在這方面整體上還須加快速度。”何文波表示,當今世界,社會經濟發展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綠色低碳成為時代的主旋律,也成為全球鋼鐵業都在努力研究的重大課題。近年來,如何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成為鋼鐵工業技術進步和產業變革的主題和方向。隨著綠色化、智能化在全產業的覆蓋率、滲透率快速提高,中國鋼鐵業產品越來越高端、經營越來越高效、流程越來越綠色,正在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同時,中國鋼鐵業的高速發展,為日新月異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提供了最佳應用場景,數字賦能全面顛覆了人們對所謂傳統工業的想象。“事實上,無論是在環境技術,還是在數字技術方面的發展和應用,當今的中國鋼鐵都是站在世界前沿的?!焙挝牟ㄖ赋?,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鋼鐵的環境標準、環境技術、環境績效以及花園工廠已經為世界鋼鐵樹立了新的標桿。
最后,政府和行業要為特鋼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創造環境。何文波舉例說道,比如現存的影響行業發展的節能減排和低碳政策導向問題、特鋼產品出口問題、EPD(環境產品聲明)的推廣應用和國際互認問題等,鋼協與特鋼協可以進一步溝通并梳理一下問題清單。他介紹,近幾年。鋼協一直在實踐兩個轉換,一是將企業的核心訴求轉化為行業的專業意見,二是將行業的專業意見轉化為政府的政策選項,在做好政府和企業的橋梁和紐帶上有體會也有成效。
何文波表示,在北京科技大學70年校慶“雙碳”戰略研討會上發表講話時曾介紹了鋼協當時正在研究的三項具體工作,其中的第二項就是鼓勵以特殊鋼為主的關鍵材料擴大生產、擴大市場的政策保障計劃。“這些材料的生產工藝相對復雜、流程較長,按單位重量產品計算的能耗和碳排放會明顯高于一般產品,根據使命原則和競爭力原則,這些高端產品不應該因為政策簡單化而受到限制和約束?!彼f道,這樣的問題經常被提起,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和路徑。按照問題導向的原則,有問題就要研究、解決,鋼協會盡力。此外,第三項工作是準備對中國的電爐生產技術和裝備進行全面盤點和評估,研究在低碳、零碳目標的背景下,如何加快電爐自身低碳技術進步和技術突破的問題,也與特鋼有關。第一項工作是世界前沿低碳技術開發支持計劃。
“鋼鐵工業發展到今天,既有創新引領發展的內在要求,又有‘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外部環境?!焙挝牟ū硎?,行業要始終堅持以國家戰略為導向,繼承艱苦奮斗、持續創新的傳統,發揚“企業家精神”“工匠精神”,在科技創新上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