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賈林海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穩增長不等同于簡單的增加產量、增加供給,其核心要義是高質量的穩增長,就是在滿足有效需求基礎上的穩增長。
現在中國鋼鐵迫切需要提高的,是適應市場的能力,即根據市場變化,自我調節生產彈性釋放的能力。
低碳技術的進步決定未來世界鋼鐵的競爭態勢。
8月25日,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發布《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了四大行動舉措和五項保障措施。《方案》出臺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結合重點工作制定了《關于貫徹落實<鋼鐵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了37條具體實施意見。
近日,《中國冶金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副書記、副會長兼秘書長姜維,請其介紹《方案》出臺后鋼鐵行業各項穩增長工作計劃及進展。
關鍵詞一:穩增長
《中國冶金報》記者:您如何判斷當前鋼鐵行業面臨的形勢?您認為,什么是鋼鐵行業要真正追求的“穩增長”?
姜維:今年前三季度,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疫情后的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中國鋼鐵工業作為基礎產業,展現出良好的韌性,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用鋼品種數量持續增長,有力滿足了我國經濟持續復蘇對鋼鐵在量和質上的更高需求。
總體來看,鋼鐵供給強于需求的態勢依然明顯,前三季度粗鋼產量增長1.7%,表觀消費量下降1.5%,鋼廠庫存持續高位。從效益方面來看,鋼材價格降幅大于成本降幅,前三季度鋼協重點統計企業利潤同比下降34.1%。雖然近期利潤有所修復,但行業整體與去年相比下滑仍較為明顯,企業經營面臨一定挑戰,不同地區、不同品種、不同水平的企業之間經營分化正在持續加劇。
需要明確一點,穩增長不等同于簡單的增加產量、增加供給,其核心要義是高質量的穩增長,就是在滿足有效需求基礎上的穩增長。我國粗鋼產量在2020年達到10.65億噸的峰值,2021年—2022年也保持在10億噸以上的水平,今年大概率也將在10億噸以上。
總體來看,隨著中國鋼鐵技術進步、裝備進步及管理進步,中國鋼鐵生產彈性顯著加大,同樣裝備、同樣時間,生產的鋼鐵產量已顯著提高。一個重要的判斷就是中國現有鋼鐵產能可以滿足中國鋼鐵需求,即使需求有較大幅度的增長,中國現有鋼鐵產能也能滿足市場需要?,F在中國鋼鐵迫切需要提高的,是適應市場的能力,即根據市場變化,自我調節生產彈性釋放的能力。
中國市場化進程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數百年市場化的時間較短,相應積累的經驗較少,我們的生產水平、生產效率、生產質量提高了、先進了,但硬實力提高不代表我們適應市場的軟實力也自然提高了,這需要經驗的積累,甚至于需要“吃一塹才能長一智”。高質量發展是指在滿足需求的前提下,實現資源最高效率的配置,實現有限資源最高效率的產出。無需求的產出,是資源配置到無需求的生產,一定不是最高效率的產出,甚至是無效率的產出。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城鎮化率、工業化率進一步提高,中國產業結構也會有相應調整。長期來看,中國鋼鐵需求總量逐漸下降是一個必然的過程,只是時間、節奏和幅度會因為外部環境變化而有所不同。目前,鋼鐵行業對市場環境變化的長期性和必然性有了更加現實、更加清醒的認識。鋼協及時分析市場形勢,配合國家產量調控政策組織行業開展自律工作,倡導企業堅持“三定三不要”經營原則,引導行業提高市場自主調節能力,促進行業平穩運行。
當前,行業應收賬款總體規模不大,屬于良好可控范疇,但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初以來,應收賬款增長較快,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了15.1%。對于那些違背“三定三不要”原則、擾亂市場秩序的企業,要予以曝光和譴責。
相信,隨著《方案》的實施及一系列政策舉措落地,鋼材市場供需將在減量后實現新平衡,鋼鐵產業結構將進一步優化,鋼鐵企業市場適應能力也將逐步提高,一個成熟的中國鋼鐵行業一定會在經歷各種周期的歷練后誕生。
關鍵詞二:協同攻關
《中國冶金報》記者:針對《方案》提出的“加快推動技術裝備高端化升級”,鋼協提出要推動綠色、低碳、節能、智能等領域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大行業關鍵共性技術及裝備研發推廣力度,推進高端裝備國產化協同攻關。當前,鋼鐵行業在關鍵共性技術及裝備研發上還有哪些不足?如何加強協同攻關?
姜維:總體來講,在我國鋼鐵工業飛速發展的過程中,核心技術和裝備經歷了從最初的完全引進、到逐步消化、再到自主集成和創新的發展歷程,到目前為止,鋼鐵冶金技術和裝備的國產化已取得巨大成績,7米大型焦爐技術裝備、400平米以上超大型燒結機、超大型高爐用大型無料鐘爐頂、大型高爐鼓風機組、300噸級大型轉爐,150噸大型電爐等技術裝備已經達到國際先進甚至國際領先水平。
在取得斐然成績的同時,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鋼鐵行業仍存在部分高端基礎元器件、核心部件、大型裝備不能自給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制約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壁壘尚待打破:一是部分下游用戶對國產鋼鐵材料存在一定偏見,不會用、不愿試、不敢用,一些鋼鐵企業對一些國產裝備信心不足,更傾向于使用國際知名企業裝備,影響了國內裝備的優化、升級、迭代;二是鋼鐵企業與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不夠,重大基礎性合作成果不多;三是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和部分領域“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成果利益分配機制等亟待優化。
為解決上述難題,需要以“育主體、建模式、造環境”為重點,整合創新資源,逐步建成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和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創新生態圈,從而加強協同攻關、形成攻關合力。
一是要大力支持設備供應商,選擇各領域的龍頭企業,在關鍵單體設備、關鍵液壓器件、三電器件、基礎工業軟件的國產化等重點領域,建立協同攻關機制,提供應用場景,反饋應用效果,積極參與功能設計等,為冶金設備早日實現自主可控做出布局安排。
二是要與下游重要用戶建立上下游協同攻關機制,打通“需求—研發—生產—應用—改進”的創新鏈,形成“首次使用/持續改進/迭代升級”的良性循環,力爭從源頭上解決鋼鐵高端材料“卡脖子”問題。
三是面對鋼鐵行業前沿技術問題,要建立政、產、學、研密切合作的協同創新機制,抓住低碳和數字化兩大主題,設立共性課題,降低行業共性技術創新成本。
關鍵詞三:體系
《中國冶金報》記者:《方案》多次提到“體系”一詞,例如“發布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當前,鋼鐵行業在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上有哪些成果?
姜維:智能制造是新時期中國鋼鐵的兩大發展主題之一,標準化工作是實現智能制造技術進步、推廣應用的基礎條件。2019年8月,鋼協組建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化專家工作組,牽頭中國寶武、首鋼、鞍鋼、南鋼、中冶賽迪、北科大、東北大學等單位,編制《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經過其間多次修改、征集意見,2023年10月20日,工信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印發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2023版)的通知》,形成了由“A基礎共性、B裝備層、C車間層、D工廠層、E企業層、F協同層”構成的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
同時,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聯盟積極發揮聯盟平臺作用,以搭平臺、抓基礎、樹標桿為原則,推進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下一步,鋼鐵行業智能制造聯盟將在以下方面推進行業智能制造標準化工作:
一是加強標準宣貫。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重點標準解讀工作,強化標準體系指導作用。
二是加快標準研制。以聯盟成立的標準化推進工作組為基礎,充分調動鋼鐵行業上下游產業生態圈各方力量,加快研究制定鋼鐵行業基礎共性及智能裝備、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等標準;推動建設鋼鐵行業智能制造標準試驗驗證公共服務平臺,推進科技研發、標準研制和應用同步進行。
三是深化交流合作。加強鋼鐵行業上下游、智能制造相關產業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標準的適應性;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通過國際交流合作,提高行業應用水平和國際化水平。
四是加速優秀、成熟的智能制造技術、應用場景在鋼鐵行業的推廣應用。通過把遴選出的智能制造優秀項目與不同企業的實際相結合,形成“一企一策”的系統解決方案,推動中小企業低成本的實現裝備、工序、車間、工廠的智能制造升級。
關鍵詞四:擴內需
《中國冶金報》記者:《方案》提出,擴大重點領域消費需求。當前,鋼鐵行業在與下游行業供需對接方面有哪些舉措?
姜維:日前,鋼鐵與船舶行業召開了2023年船舶用鋼供需座談會召開,進一步鞏固了兩大行業的交流溝通機制,加深和拓寬了產業鏈合作。同時,鋼鐵與核電、建筑、家電行業分別合作召開產業鏈供需座談會,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鋼鐵行業還積極探索與汽車、工程機械行業開展上下游對接活動。
鋼協積極走訪調研船舶、家電、電力、鋼結構等下游行業協會,了解產業鏈供需銜接情況,梳理穩產業鏈重點難點,引導上下游企業加強合作,協同解決供需銜接及風險管控問題,共同推進產業鏈供應鏈健康穩定發展。
《中國冶金報》記者:《方案》提出,要加強鋼結構應用。鋼鐵材料拓展應用計劃自實施以來取得了哪些成績?
姜維: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績:
一是通過多產業融合發展,上下游共同推進鋼結構建筑。去年,5家全國性協會聯合發起成立了全國鋼結構建筑工業制造工作委員會,將發展鋼結構建筑作為多產業融合發展的切入點,聯合鋼鐵—鋼結構—建筑上下游產業鏈相關單位協同合作,構建產業協同創新生態圈,推進全產業鏈低碳綠色高質量發展。
同時,鋼協啟動了以材料升級和材料替代為主要工作方向的鋼鐵材料應用領域拓展計劃,把著力點放在推廣鋼結構住宅上,并在協會內部組建成立了鋼鐵材料應用推廣中心,把鋼結構推廣各項措施落實落地。
二是整合優化標準規范,打通產業協同發展技術堵點。目前,我國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體系中,以《鋼結構設計標準》《鋼結構住宅主要構件指南》為基礎,初步形成了“設計規范—構件技術要求”體系。鋼鐵標準體系中也相應制定了98項鋼結構用鋼的相關標準,基本滿足了我國鋼結構建設需要。但是,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規范、鋼結構用鋼標準缺乏一套統一規范的標準化體系,鋼結構標準過多過散,各說各話。
今年4月份,裝配式鋼結構住宅用鋼標準體系座談會在京召開,針對目前鋼鐵產品在鋼結構建筑的實際應用情況及鋼結構建筑設計規范與鋼材產品標準融合方面的難點、堵點問題進行了充分討論,形成了23項鋼結構建筑設計規范與用鋼標準銜接完善建議。
三是積極主動對接鋼結構建筑工業委員會協會單位,推進深化協同合作機制及制度建設。通過走訪中國房地產協會、中國鋼結構協會、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針對目前鋼結構建筑工業制造委員會現狀進行交流和座談,我們認為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各自開展工作,協會沒有做到整體推進,融合度不夠。其次,組織架構沒有真正建立起來,無法形成工作計劃及進度。
針對目前鋼結構建筑現狀,向住建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分別提交了《關于產業鏈融合的一些工作思路》和《鋼結構用鋼從標準化、工業化、智能化入手來推動整個產業鏈》建議。我們還組織鋼結構建筑工業委員會協會成員單位,調研有代表性的鋼結構企業。雖然問題和困難較多,但可以欣喜地看到,一些鋼鐵企業、鋼結構企業和建筑企業在鋼結構領域不斷取得技術改進和突破。
四是通過宣傳鋼材產品制造能力,促進鋼結構建筑高質量發展,推動鋼材消費升級。鋼鐵產業發展逐步走向成熟,鋼結構產業已成規模,但鋼材自身的諸多卓越特性在建筑領域尚未得到充分發揮。從調研情況來看,目前,高強鋼和高性能鋼材推廣應用進展緩慢,使用的鋼材強度整體偏低,Q235和Q345鋼材占比仍然在80%以上,很少采用Q460等高強鋼;鋼材消費仍以板材為主,占比一直在60%以上,熱軋型鋼應用增長緩慢,占比偏低,僅為15%~20%,無形中增加了鋼結構制造過程的焊接量和成本。
隨著鋼結構建筑產業綠色、低碳和高質量發展,對鋼材的需求也在提升。鋼鐵行業提出“像造汽車一樣造房子”的理念,逐步改進生產制造思路,創新鋼結構用戶服務模式,并通過強化供給標準引領及宣傳,從三方面推動鋼材消費升級:首先,統籌推進科技創新,開發更高性能的鋼結構用鋼鐵產品;其次,推進以鋼結構住宅為主的推廣應用,擴大高強鋼、抗震鋼、耐候鋼、耐火鋼在鋼結構建筑領域的應用;最后,推廣應用綠色低碳產品,主動向鋼結構用戶提供解決方案,適應下游綠色低碳消費升級要求。
《中國冶金報社》記者:如何解決鋼結構應用中存在的成本問題?
姜維:成本是最根本的問題。鋼結構建筑與傳統建筑對比,如果成本優勢沒有體現出來,市場推廣就很難實現。目前,鋼結構建筑依然沒有成本優勢,只有實現了標準化、智能化、數字化、工業化,才能提高生產效率。而鋼結構本身天然具備工業化、標準化的特性,再插上智能化、數字化的翅膀,將大幅降低成本。
應該看到,智能制造是必然發展方向,標準化、智能化、數字化、工業化將帶動行業實現質的飛躍。同時,引進自動化智能裝備和高精度的加工制造裝備,將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品質、縮短工期,經濟性得到體現。
此外,高效能鋼材應用在鋼結構建筑中發揮作用使鋼鐵企業與鋼結構企業和建筑行業深度融合的局面加快出現。
《中國冶金報社》記者:當前,我國鋼結構推廣應用還存在哪些阻力?
姜維: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是標準問題。最大的障礙還是標準不統一,不僅體現在鋼鐵材料與建筑用鋼的標準不統一,還體現在鋼結構建筑標準的不統一。鋼結構建筑及鋼鐵標準體系都要進一步統籌融合,“鋼結構住宅建筑”領域、“結構設計—鋼鐵材料—構件加工—建設施工”全產業鏈對應的標準體系太多、太復雜且不統一,目前還沒有從鋼鐵制造到鋼結構設計加工、再到鋼結構建筑貫通全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或聯合體出現,難以形成高效的產業組織形態。
二是鋼結構住宅缺乏綠色全生命周期評價標準。鋼結構建筑是碳排放的“優等生”,有潛力可挖,有文章可寫。鋼結構綠色環保、抗震,還能減少建筑垃圾,但循環使用等方面評價標準制定不足,目前尚無針對鋼結構建筑綠色全生命周期的評價標準,有必要通過對標準的制定和修改來推動全產業升級,開展鋼結構建筑碳排放研究。
三是成本測算對綜合成本、社會效益考慮不夠。鋼結構住宅和傳統鋼筋混泥土住宅成本的混淆認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鋼結構住宅的發展。在成本評估時,往往拿一次投入進行成本比較,而忽略了綜合成本和社會效益。鋼結構住宅在直接成本上通過高性能鋼材的推廣使用來降低成本,減少大量焊接、有效縮短工期等而降低綜合成本。同時,鋼結構住宅由于綠色、環保、循環利用、在施工中降低垃圾產生等完全符合國家“雙碳”及可持續發展要求,社會效益顯著。
四是鋼結構住宅在建筑市場意愿不強。標準化、工業化、智能化發展仍緩慢,設計、生產、施工一體化程度不高,相較傳統建筑,鋼結構住宅一次成本投入相對較高,存在市場投入和接受度都不高的現實問題。
五是缺乏激勵性政策。雖然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大力發展鋼結構建筑的相關文件,但整體而言,政策性文件在落地時與發展目標有較大距離,地區差異也比較明顯。近期,各地頻繁出臺相關政策,積極鼓勵鋼結構住宅,包括新建醫院、學校等,但政策的實質性吸引力不夠,導致開發、生產、施工企業推進鋼結構建筑的積極性不高。目前,全面推進鋼結構建筑的市場環境還沒有形成。
我們將結合鋼結構建筑領域的新需求,進一步加強上下游產業鏈信息共享和協同創新,提升產品質量水平,共同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鏈,促進鋼鐵、鋼結構和建筑協同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五:政策建議
《中國冶金報》記者:《意見》提出要形成多項政策建議,其中包括抓緊制定鋼鐵行業綠色轉型一攬子計劃政策建議研究并形成可討論的意見。請問這個一攬子計劃包含哪些內容?
姜維:低碳技術的進步決定未來世界鋼鐵的競爭態勢。目前,發達國家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國家政策直接支持工業領域低碳轉型的技術研發。例如美國出臺的《通脹消減法案》、歐盟的《綠色協議工業計劃》、日本的《2050年碳中和綠色成長戰略》及韓國的《綠色新政》等,無一例外均明確提出通過政府、銀行和基金等機構,投入大量資金,支持低碳技術進步,促進綠色轉型,鋼鐵是各國重點支持領域。
近期,我國“雙碳”政策密集出臺,制度體系逐步形成,但總體來看,工業領域低碳技術進步支持計劃的頂層設計尚未出臺。目前的實際狀況是處于世界低碳競爭前沿的中國鋼鐵低碳技術開發已全面啟動,河鋼、中國寶武的氫基豎爐示范項目,鞍鋼流化床氫冶金中試項目等至少18家企業的53個低碳技術研發項目已啟動,但與之相匹配的政策支持頂層設計尚不成體系,產能、能耗指標等一些堵點問題制約先行企業低碳技術開發。
為此,鋼協組織行業專家提出了包括氫冶金、近終型、大容積電爐、CCUS等世界前沿八大低碳共性技術開發支持計劃, 就重點項目、共性技術組織模式和支持政策需求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議,并多次向國家發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進行匯報。在有關部委的支持下,產能、能耗支持等計劃正在研究制定或逐步出臺。下一步,鋼協將細化支持方案,形成涵蓋資金支持、低碳共性技術研發、綠色轉型退出補償、低碳排放鋼標準和促進使用等內容的我國鋼鐵產業綠色低碳轉型一攬子計劃,力爭將行業專業化的政策建議轉變為政府的頂層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