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在第九屆海峽青年節·海峽青年峰會上,浙江大學臺灣籍教授許志宏做出了以下致辭:
許志宏: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臺灣人。在臺灣完成所有的教育之后,2011年到美國哈佛大學工作,擔任研究員。之后通過人才引進,成為浙江省的特聘專家。2018年,我回到浙江大學醫學院擔任博導、研究員,帶領科研團隊。在臺灣、大陸跟美國的工作經驗,讓我有機會可以指導兩岸優秀的青年。在此非常榮幸,能向各位先進級青年朋友們,報告我對兩岸青年發展的一些個人淺見。
每個時代都不同。要想求發展,首先我們要對歷史,還有當下的世界格局有清楚的認知。為什么這兩點這么重要呢?要知道,在人類過去的五千年之間,中國在大多數時候都是世界頭等強國。就是在200多年前,因為沒有跟上工業革命,導致中國的國力直奔低谷,這也造成在清末我們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導致過去200年,世界的話語權跟規則由西方所主導。因此,認清當下的世界局勢,對民族及個人的發展都至關重要。這也是我對兩岸青年的共同建議。
目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知道,西方300多年的現代化,大陸在幾十年之間就完成了。由于進步太快,不要說是西方社會,不要說是臺灣民眾,大陸民眾其實都還沒有習慣。我們都知道我們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但是復興到什么程度,其實大家認知相當模糊。
舉個例子,我們說浙江大學是世界一流的大學,但是大家知道浙江大學的科研能力在世界的排名嗎?答案可能會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浙江大學的科研能力在世界排名,根據荷蘭萊頓世界大學的排名,目前單單看科研產出是世界第三??赡艽蠹乙宦牭绞澜绲谌谝粋€想法就是論文多不代表水平高。但是其實就算是以優質論文來做衡量,浙江大學一樣是世界第六。
而在全世界前25年的學術單位里面,大陸高校占了5所。在另外一個權威的排名:英國的自然指數里面,全世界前25名的科研單位,大陸占了7所。要知道,雖然浙江大學表現蠻強勢的,但其實在大陸還有比浙江大學排名更靠前的學校。也就是說,時到今日,我們可以非常非常有底氣,可以說我們現在在科研上可以完全平視西方。
我只想說,不用再仰視別人的感覺真好。
而這就是目前我們科研的發展局勢。那么認清局勢是第一點,認清局勢之后我們才能做接下來的發展規劃。還是以科研為例,以前我們量不足,所以我們追求量。量起來之后,我們追求質。而今天,我們已經質、量都不缺,該是思考下一步是什么的時候。
要知道,因為科技落后而挨打,是中華民族近代最深刻的痛。所以身為科研人員,我們應該要擔當。像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再次發生。那我們的下一步在哪里呢?應該是思考利用現在豐沛的科研能量,去追求更多從零到一的突破。
那在這方面,由于兩岸的成長環境不同,臺灣青年跟大陸青年是有非常高的互補性的。大陸青年的格局比較大,視野比較廣,在戰略布局上非常好。而臺灣學生相對來說“小家碧玉”,所以在細節處理上相當到位。要攻克前沿的科研問題,不論是戰略布局還是戰術執行都同樣重要。所以我們應該要促進兩岸的學術交流,想辦法讓兩邊的優勢融合,以追求科研的突破。
接著,我有三點個人的建議想跟臺灣青年分享。
第一點,就是我們一定要有大歷史觀。臺灣的主要媒體跟輿論都是西方視角,加上過去百余年確實世界由西方主導,所以我們在臺灣常常會有一種西方體制比較優越的錯覺。其實就人類的大歷史角度來看,西方主導世界不過也就是最近200年左右。而近幾十年的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包含大陸加入WTO完成的全球化的布局、9·11事件改變美國對世界的戰略布局、和去年的新冠疫情暴露出西方體制的缺點,這些都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重回高峰是歷史必然,但復興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需要所有炎黃子孫一起努力。所有在臺灣的中華兒女,不應該也不能在中華復興的這個過程中缺席。
第二,我對于從未到過大陸的臺灣青年有一個衷心的建議,那就是一定要避開沒有任何意義的虛假議題討論,實事求是,眼見為憑。
舉例來說,目前在臺灣爭論的認同問題,其實就是個虛假議題。只要你不是從石頭里面蹦出來,你就一定有父母,你一定有祖先,你的基因、文化、傳統都是中國人,更不用說我們許多人家里都還有祖先牌位。所以你當然是炎黃子孫,這個根本不需要爭論。但是,因為大多數臺灣人其實沒有到過大陸,對大陸的理解是透過西方視角的媒體。但是要知道,別人告訴你一萬次、一千次,不如你親自來體驗一次。就算你對大陸有一些負面的印象,還是應該親自過來。
這邊,有個小故事想跟大家分享。沙漠化被稱為是地球的癌癥,是人類生存的重大威脅,古今中外都束手無策。但是大陸在經過30-40年的不斷努力,目前已經成功逆轉了很多沙漠。單單內蒙古的庫布齊沙漠,就有超過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完成了沙漠變良田的奇跡,6000平方公里是臺灣的六分之一大小。我們想想看,在一般西方的選舉制度中,有沒有哪個候選人可以告訴你:你票投給我,30年之后我一定把沙漠變成綠洲?那他會沒有票。因為他只關心4年后他的選舉能不能成功。但是這種長達數十年的國土戰略,功在千秋不在當下,能造福子子孫孫的工作在大陸確實可以成功。其中的差異值得我們深思,也值得大家實際來見證。
第三點是對已經在大陸發展的臺灣同胞,我的心得分享是:我們要接地氣,我們要當橋梁。
大陸有很好的平臺,但平臺好不表示發展就會好。每個地方的風土不一樣,你要越接地氣、越尊重當地的風土,你發展的阻力就會越小。
此外,我們要當橋梁。兩岸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其實彼此的認知、彼此的了解是不夠的。而在大陸的臺胞們其實就是天然的橋梁。如果我們可以原原本本、很忠實地跟臺灣的親朋好友說明大陸的實際發展狀況,我們不需要歌功頌德,我們也不需要只挑好的講,就是原原本本地讓臺灣的親友知道大陸的發展現況。在大陸的臺胞少說也有幾十萬,如果大家都有這個認識的話,那對兩岸的互相理解一定會有非常大的作用。
最后我想說的是,和活在列強割據殖民時代的我們近代的祖先相比,我們非常幸運,活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所以我們有非常良好的發展機遇,我們不應該辜負這個時代,應該認清世界局勢,明確發展方向,為自我的實現而努力。如果人人皆強,那民族復興也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