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經濟部門杠桿率略有上升,金融杠桿率已回落至2014年水平。分部門來看,非金融企業杠桿率持續5個季度下降,國企與民企出現分化。而政府部門最為顯著的變化是隱性杠桿水平下降。這是9月18日發布的《去杠桿政策轉向了嗎?——中國去杠桿報告(2018年二季度)》(下稱“報告”)里透露的信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宏觀大環境影響下,當前去杠桿政策出現微調,進入新階段。專家建議,在政策微調中避免回歸舊有的保增長和加杠桿模式,要以效率改進獲得去杠桿的持久動力,根本出路在于采用“退出機制”。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列為三大攻堅戰之一,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報告顯示,2018年2季度末,包括居民、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實體經濟杠桿率由2017年末的242.1%增加到242.7%。其中,居民部門杠桿率仍在上升,半年累計上升了2個百分點,而非金融企業由157%下降到156.4%,政府部門由36.2%下降到35.3%。
值得注意的是,國企和民企去杠桿出現分化是上半年較為突出的問題,私營工業企業加杠桿趨勢明顯,資產負債率從去年年末的51.6%上升至55.8%。國企資產負債率出現下降,從去年年末的65.7%下降至65%。
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磊認為,在企業部門方面,面臨的問題是非金融企業杠桿率過高,主要原因是我國非金融企業總資產過大、生產效率低以及儲蓄率過高。民企資產負債率上升,主因在于資產縮水嚴重。國企資產負債率下降雖然資產負債也有所貢獻,但貢獻更大的是資產上升。國企創造收入的能力低于私企,國企的債務收入比達到200%,高于非金融企業杠桿率(156%),僅從償付能力來看,國企的債務風險依然較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去杠桿要通過多種政策一起發力。在政策微調中去杠桿需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避免回歸舊有的保增長與加杠桿模式,尤其防止變相加杠桿,重拾依靠房地產和基建兩大部門拉動經濟增長的舊有模式;二是鑒于目前宏觀杠桿率部門分布狀況,非金融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去杠桿仍是結構性去杠桿的關鍵;三是要實現完美去杠桿,應允許債務清理機制發揮作用。
國家金融與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主任張曉晶指出,去杠桿的根本出路是采用“退出機制”?!巴七M破產重組,讓市場清理機制發揮作用;破除政府兜底幻覺,硬化約束,推進杠桿率風險的市場化分擔。”
報告建議,在降低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同時,適當增加顯性債務,即適當提高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限額與專項債務限額,保持地方政府投資支出的穩健性。同時,金融去杠桿空間也較大。
張曉晶認為,鑒于居民杠桿率的攀升已經到了一個限度,靠居民“獨木難支”,適度提高政府杠桿率是有必要的,也是可控的。而金融去杠桿的目標是讓金融業回歸服務于實體經濟的本質,打消監管套利,讓所謂的“資金空轉”只保留維持金融機構間短期資金融通的本質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