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近半,吉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98%;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加快恢復……直面疫情多發給產業鏈穩定帶來的挑戰,從“一企一策”精準幫扶,到落實落細“白名單”制度,再到確保重點企業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一項項穩產保鏈助企政策正在落實落細,以點帶鏈、以鏈帶面,推動復工復產快進。
5月15日,裝載著4000多輛特斯拉電動汽車的汽車滾裝船從上海南港碼頭出發,駛往比利時,這是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復工復產之后的第二批整船電動汽車出口。作為特斯拉“全球出口中心”,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自4月19日復工復產以來,截至4月30日已有1萬輛整車下線;今年1-4月已經交付逾18萬輛汽車,是去年同期交付量的1.7倍多。
“我們從復工過程中看到了各界應對挑戰的能力?!碧厮估蚋笨偛锰樟照f。特斯拉供應商遍布全國數百家企業。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與特斯拉成立工作小組,“一企一策”高效推動復工復產,帶動關鍵零部件和倉儲物流等整個產業鏈協同復工復產。
在深圳,TCL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建有4條生產線。公司技術合作與管理處總監覃偉武回憶一季度末企業面對的壓力,十分感慨?!帮@示面板生產需要保持365天、24小時不間斷。在疫情特殊時期,政府部門組建‘保雙鏈’工作專班,對企業提供點對點精準服務,幫助企業協調上游供應鏈和物流,確保了華星光電的生產節奏?!?/div>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面對疫情多地散發等因素影響,各部門各地區多措并舉,保障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運轉,復工復產穩步推進。
截至13日,上海9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復工4400多家,占比近50%。在重點產業領域,上汽乘用車、上汽通用、上汽大眾、特斯拉四家整車企業全面復工,每天下線整車約2000輛,帶動上下游110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業恢復生產;芯片制造企業保持90%以上產能。
復工復產打通并帶動了供應鏈物流鏈恢復運轉。上海市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近日浦東機場貨物日吞吐量超7000噸,恢復至七成水平;經由高速公路省界道口進出上海的貨運車輛單日已達7.8萬輛,恢復至常態的三分之二。
不過,受部分地區和行業產業鏈供應鏈循環不暢等因素影響,工業生產持續承壓,主要指標出現明顯回落。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2.9%,環比下降7.08%。
“4月份國內疫情呈現點多、面廣的態勢,一些地區的工業企業停工停產,直接導致工業產值下降;同時,物流運輸不暢導致不少行業的供應鏈受到較大沖擊,一些企業因上游原材料供應中斷而被迫停工停產,加大了工業下行壓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室副主任楊光普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短期來看,受疫情多地散發、國際形勢等因素影響,產業鏈供應鏈仍存在生產循環不暢等困難,造成企業生產成本上升、盈利能力下降,也給工業經濟穩增長帶來一定挑戰。
連日來,各部門加快部署,在鞏固前期成效基礎上,推動保暢穩鏈紓困舉措進一步落地見效。
工信部將暢通產業鏈供應鏈作為穩定工業經濟的首要任務,要求完善重大突發事件下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應對預案和工作機制,明確加強對工業企業、園區等的疫情防控指導,落實落細“白名單”制度,加強跨區域協調,以點帶鏈、以鏈帶面,確保重點企業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運行。
特別是面向重點行業,建立“汽車產業鏈供應鏈暢通協調平臺”,圍繞長三角地區汽車、集成電路、醫療物資、生活重要物資等領域建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專精特新企業“白名單”,系列舉措在關鍵環節、重點產業上持續加力。
針對中小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從推動各地積極安排中小微企業紓困專項資金,到2022年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力爭新增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1.6萬億元,再到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穩價、加強生產要素保障力度、實行“一企一策”“一廠一策”差異化舉措,融資、降本、服務各項紓困助企政策正加快實施。
“當前遇到的一些矛盾和困難主要是短期和突發性的。隨著疫情得到控制,生產循環改善,助企紓困政策持續發力,工業經濟將持續恢復?!眲⑾驏|說,下一步要進一步加強部門聯動和政策協同,及時協調解決企業物流運輸中的問題訴求,加強原材料、關鍵零部件的供應保障,確保重點企業穩定生產和重點產業鏈運轉順暢。
“要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企業生產經營和產業鏈供應鏈的限制,落實好已經出臺的保暢通政策和各類助企紓困舉措,加大對困難企業的生存救助,尤其是為企業提供流動性支持?!睏罟馄毡硎?,企業的生產經營和供應鏈受到沖擊以后,現金流緊張有所加劇。需進一步加大對疫情地區各類企業實施貸款本息延緩償付政策,降低普惠金融貸款門檻,進一步引導銀行降低貸款利率,切實緩解企業短期償債壓力,降低企業融資成本,進一步激發工業企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