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廠的“細胞代謝”
中國沿海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調查(一)
珠江東岸的“世界工廠”東莞,是一座以外向型經濟為主的城市。
東莞制造業的細微變化,都會通過外貿數據表現出來,是我國外向型經濟的晴雨表。2020年前11個月,東莞外貿進出口超過12038億元,同比下降3.2%;進入10月份,回暖向好的態勢更加明顯,已有效穩住外貿基本盤。
作為我國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在全球疫情和中美經貿摩擦的大背景下,東莞制造業的變化頗具標本意義。
企業是國民經濟的基本細胞。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在東莞選取幾家有代表性的企業,它們正“細胞代謝”一樣發生變化:有的在堅守中超越,有的在新舊中平衡,有的轉型換“新賽道”,有的進行顛覆式創新……
這些“細胞代謝”的能量,源于契合新發展理念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并朝向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目標發展。
“工業樂高”:從最后一顆“螺絲”做起
針對傳統產業鏈的“痛點”,進行顛覆式創新,由此創造出一片藍海。
零部件相當于各類設備的細胞。這家公司深耕各類自動化設備零部件的應用場景,致力于解決零部件標準化及其供應等行業共性問題,提升自動化設備的設計效率和品質穩定性,以“工業樂高”理念打造“工業電商”。
“你們工廠到底是干啥的?”許多參觀者一到東莞怡合達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怡合達),都會問總經理金立國這樣的問題。
“打個比方,我們將一臺自動化設備化整為零,直至零部件拆解為最后一顆螺絲。怡合達從這顆‘螺絲’開始建立標準,生產各種規格的‘螺絲’。”金立國則會以“工業樂高”來比喻自己的產品,即為各類自動化設備提供標準零部件。
隨著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自動化設備越來越普及,其零部件卻多被米思米等國外巨頭所壟斷。調查機構預測,全球工業控制與工廠自動化市場規模,預計2024年將達到2695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08%。
怡合達自2010年成立以來,堅持為客戶降低系統成本、提升整體效率、創造實際價值,通過持續完善設備零部件標準化,提升自動化設備的設計效率和品質穩定性,推動供給模式變革,讓智能裝備賦能中國制造。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自動化零部件研發、生產和銷售的公司,怡合達提供工廠自動化(以下簡稱FA)零部件一站式供應。他們以產品標準設定為基礎,區分客戶應用場景,對原有非標準型號產品標準化、已有標準型號產品系列化和模塊化,持續優化產品品類。
“我們通過‘工業樂高’的模式,對非標的FA零部件進行標準化,包括零部件的規格、連接方式、質量標準等。”怡合達綜管一辦總監黃強舉例說,從零部件到一臺機器,中間需要進行復雜的組建和模塊組合,假如全部進行標準化改造,搭建一臺設備就會像搭積木一樣簡單。
在金立國看來,怡合達主要想做三件事:一是輸出標準,將非標準零部件標準化;二是將零散訂單集約化,實現自動化零部件大規模生產;三是實現交易形式平臺化,打造FA零部件一站式采購平臺。
實踐證明,怡合達的運營模式已通過市場檢驗:公司成立頭幾年,一直在做標準研發,2014年產品一經推向市場,即實現營收年均復合增長率60%—70%,近三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復合增長率42.23%。
截至目前,怡合達擁有研發人員480多人,下設34個產品中心,成功開發涵蓋172個大類、1352個小類、60余萬個SKU的FA零部件產品體系,有效縮短了客戶設計、采購時間,提高整體效率。
“你是不是在吹牛?”一位來參觀的領導聽了金立國介紹后,仍沒搞懂怡合達的生產模式,忍不住沖他揶揄道。
“這也不怪人家。我們是全新的生產模式,現在真正搞懂的人也不多?!苯鹆贸鲆槐竞襁_3000多頁的圖書放到記者面前。這本名為《FA工廠自動化零件》的“設計字典”,是怡合達研究團隊的心血之作,旨在對各種非標零部件進行分門別類,形成統一標準。
“這10萬個產品,我們讓客戶自行選擇,每年通過大數據迭代一次。”金立國深知,只有讓“非標”變成“有標”,才能使設計變得更簡單,制造商成本更低,使更多企業用上自動化設備。
除了公司自我積累及迭代產品外,他們還對2.9萬家客戶寄予厚望——每個工廠幾十名工程師,他們分布在各行各業,深諳行業痛點及設備需求,一旦激活就會成為怡合達“產品供給—平臺整合—生態驅動”戰略最強大的智力資源。
“FA零部件浩如煙海,我們才做到對5%的零部件實現標準化,在醫療、新能源、汽車、3C等領域把握得比較準?!苯鹆鴮η熬盁o比自信,“針對FA零部件訂單小批量、高頻次、多樣化特點,我們采取自制、OEM供應和集約化采購相結合的三種產品供應方式?!?/p>
目前,怡合達年訂單處理量約40萬單,年出貨總量超過160萬項次,90%的標準件可實現3天內發貨。
來自東莞市稅務部門的數據顯示,在外部市場不太景氣的氛圍下,怡合達保持了高速增長。2019年,銷售收入約7.61億元,實現凈利潤1.44億元,納稅總額超6500萬元。去年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響,仍實現營業收入5.35億元,同比增長62%;凈利潤達1.15億元,同比增長90%。
“由于怡合達開具的發票品類多、額度大,我們曾擔心會不會是一家騙子公司?效益怎么這么好?”東莞市稅務局虎門稅務分局一位負責人笑著對記者說,稅務人員專程上門走訪了好幾次,才慢慢了解了企業的經營模式。
2020年12月11日,怡合達通過創業板上市委審議,首發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和信息披露要求。正當某知名自媒體追問“中國企業界為什么沒有誕生出一家米思米”之際,這個漸成氣候的競爭者已經獲得IPO“通行證”。
雖說它們都以生產FA零部件為主,綜合毛利率亦穩定在42%以上,但米思米高達200億元收入規模、全球30萬家工廠客戶和2670萬種產品數量,分別超過怡合達25倍、10倍和44倍之多。顯而易見,雙方并不在一個量級上。
未來可期的怡合達,依然任重道遠。
小小水晶頭里的全球定價話語權
堅持做簡單的事,把簡單的事做得不簡單,就實現了卓越。
小小水晶頭,卻是信息時代不可或缺的產品,一個細分市場的產業鏈“蛋糕”。盡管知道這個行業有天花板,競爭十分激烈,這家企業卻不輕言放棄,不拼價格,堅持在研發上下功夫,逐漸成為行業的“隱形冠軍”。
在東莞市萬江街道,有一片不太起眼的廠區。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設備嗒嗒作響,每天都有300萬顆小拇指頭大小的塑料接頭下線——由于外殼材料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它們看起來如水晶般晶瑩透亮,俗稱“水晶頭”。
這是廣東勝高通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勝高通信)的工廠,每年約有10億顆不同型號的水晶頭,從這里發往世界各地,流向華為、富士康、施耐德、LG、TCL、羅格朗等海內外知名通信和電氣制造商。
小小水晶頭,看起來平常簡單,卻是電信網絡必不可少的接口設備。從普通民眾家庭到全球數據中心,凡是有網絡連接的地方,都離不開這種能沿固定方向插入并自動防止脫落的水晶頭。
據業內人士估算,目前全球水晶頭市場規模約10億元。專注水晶頭制造的勝高通信,全年銷售收入已突破2億元,穩居全球行業第一,被譽為這一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
“盡管國內有二三十家競爭對手,但我們研發的水晶頭有定價權,價格高出同行5%—10%,客戶也更加優質?!眲俑咄ㄐ哦麻L李軍認為,光拼價格的企業沒有競爭力,唯有產品差異化才能贏得市場定價空間。
其實,這家成立于2006年的企業,早些年也曾靠打價格戰謀生存?!耙郧叭鄙傺邪l和品牌,產品隨大流沒有競爭優勢,價格只有比同行壓低3%—5%,客戶才有可能會下單?!崩钴娀貞浾f。
26年前,這位從湖北荊州南下廣東的農民工,在一家臺資企業做技術學徒。他至今仍記得,當時工資標準是6塊錢一天,連加班費都算上一個月收入280塊錢左右。后來,李軍開始創辦模具廠,自己搞研發,小打小鬧地干起來了。
直到5年前,李軍帶著產品到國外參展,在與大企業的采購商交流時,頻繁被問到是否有高質量的新品。他這才終于意識到,小小水晶頭里有大文章:簡單的東西也可以做得不簡單。
在水晶頭這個賽道上,從拼低價到掌握定價權,勝高通信反超的秘訣在于持續的研發投入——每年按銷售收入5%的標準提取研發經費,同時聚焦客戶需求,通過產品迭代延伸,與客戶做價值交換。
針對網絡機柜空間狹小、網線不易插拔的痛點,他們突破按壓式水晶頭的傳統設計,研發出帶旋鈕、無彈片產品;工業機器人的曲軸連續運行中,水晶頭彈片容易折斷,需要牢固的耐折型產品;一些重要場合的屏幕網絡連接,對水晶頭的穩定性要求極高;用在太空上的水晶頭,要求芯片表面平整,用放大鏡看不到任何痕跡……一個個用戶的痛點,逐漸成為他們攻關的靶點。
他們研制的彎曲彈片六類水晶頭,與常規水晶頭不同之處就是彈片彎曲,多用于復雜的電話、網絡、醫療綜合布線,以防止跳線導致多水晶頭彈片互相勾結,給安裝帶來不便,造成信號干擾。工程師們詼諧地稱之為,要連接不要“勾結”。
為了確保產品精度可控,勝高通信所有模具都由自己生產,成型注塑獨立完成,將產業鏈從頭做到尾,并同步破解“小而全”的低效難題。
“我們很多創新型產品研發出來時,市面上找不到相同的產品,產品定價就有了話語權。”李軍向記者透露,有些新款水晶頭的毛利率和純利率,可以達到80%和50%以上。
近年來,勝高通信從材料、結構與應用不同維度,持續研發解決行業痛點的新品,增速一直保持在20%—30%。企業能拿出更多資金投入滾動研發,并做到認證齊全,以吸引更多海內外的大客戶,由此形成良性循環。
“不管在哪個行業立足,都得有自己的核心產品?!眲俑咄ㄐ配N售負責人蔡建軍說,公司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已取得80多項專利,70%的產品直接或間接銷往國外。
隨著全球5G時代的到來,傳輸頻率從千兆過渡到萬兆,對水晶頭的工藝、精度、傳輸速度要求更高,整個內部結構發生變化。記者在勝高通信5G產品名錄中看到,已有拉環式、鎖條式、旋鈕式、鑰匙鎖芯式等多種水晶頭新品上市。
李軍更愿意將5G帶來的行業變革,看作是新賽道上的新機會,公司未來將從水晶頭延伸到跳線、模塊等產品,從水晶頭制造商轉型為數據中心制造商。
全球疫情帶來居家辦公、上網課等新需求,網絡產業逆勢增長,水晶頭供需兩旺。勝高通信業績持續上升,去年銷售收入和利潤分別增長21%和20%。
日前,李軍在電話里興奮地告訴記者,工廠新址在建的2棟廠房,春節前都能封頂,8月份就可以搬家了。由于新工廠有了更好的規劃,產能比過去擴大3倍,更適合系統進行智能化轉型,他們將做好規劃和培訓,逐步與國際接軌。
盡管對轉型升級充滿信心,但李軍在具體推進時卻不失審慎。他喜歡用“一步步來”的口頭禪討論各項新業務。他還以全球重要客戶施耐德為例,對標自己的制造實力和增長空間。
“人家光空氣開關里的五金件,一年采購就要100億。即使分兩成給我們,生意突然這么大,我們也做不了!”李軍的這股實誠勁兒,也是一種本錢。
既關注生產運營又關注客戶新聞
20年扎根東莞。這家外資企業從小到大,由法國公司變成美國公司,并取得飛躍式發展。這一切,都得益于中國快速增長的經濟和龐大的消費市場。
作為一家全球知名的電子元器件企業,富加宜并沒有公眾所熟知的品牌,卻是5 G產業鏈企業中的“隱形冠軍”,在高速連接器領域占據絕對的競爭優勢。
記者走進東莞市沙田鎮富加宜連接器(東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加宜),在1.7萬余平方米的廠房內,看到一派忙碌卻有序的景象。這里最忙碌的主角,不再是傳統制造業中密密麻麻的流水線工人。
在這些自動化生產率超70%的車間里,一條條智能生產線和機器設備,承擔著主要的生產任務。員工大多不直接從事一線生產,而是負責機器運行維護。
疫情期間,全球普遍推行居家辦公和網上教育,對網速要求普遍提高,網絡設備需求旺盛。加上5G產品訂單飆升,富加宜去年春節期間只放假一天,超半數員工留在工廠趕工,并臨時招聘180名實習生,進一步增加產能。
作為全球最大的連接器企業之一,富加宜生產的電子元器件主要用于服務器、存儲裝置和手機等通信設備提供信號的連接,是系統或整機電路單元之間電氣連接或信號傳輸必不可少的關鍵元器件。
“2020年前七個月,營收同比增長了36%,全年營收約16億元,可提前一年完成5年倍增計劃?!备患右藸I運總經理李忠全告訴記者,產品80%出口銷售,20%內銷,客戶包括戴爾、IBM、惠普等全球知名品牌。
2000年,利用大亞灣核電站建設引進契機,法國法馬通公司在東莞注冊成立了富加宜。2006年,富加宜被美國財團貝恩資本收購,10年后又被曾經的行業競爭對手——一家美國大型連接器制造商收購。
“那時候開會,這個會議室里坐滿各個國家的同事?!崩钪胰貞浀?。
如今,富加宜占地面積5萬余平方米,員工1400人,每年加工生產4億個連接器。其中主打產品高速連接器,占到產能的四成多。
2017年,富加宜納入“東莞市倍增計劃試點企業”,計劃用5年時間實現原地倍增。2015年至2019年,企業營收從7.92億元,增長到12.5億元。
這家深藏于坊間的企業,同樣是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其研發生產的5G高速背板連接器,在該領域占到全球份額的17%。這兩年,已經到來的5G時代,更讓這家企業站上了行業的風口。
“從4G時代的28G升級到5G時代的56G,連接器的傳輸速度成倍增長,所有數據都需要這個接口,就像城市之間要有相應的高速路來連接,高速連接器是5G時代必不可少的硬件。”李忠全向記者解釋道。
2019年,在少數西方國家“去全球化”的背景下,這家扎根于全球供應鏈上的企業,營收從上一年的12.2億元,小幅增長到12.5億元。在李忠全看來,雖然沒有達到預期增長,但已經經受住了困難期的考驗。
雖然目前訂單形勢非常好,但全球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因素,仍令企業負責人擔憂。隨著客戶逐漸往印度、墨西哥等國轉移生產線,作為配套企業也將跟隨過去,加大本土化布局,這意味著國內產能不可避免地向外溢出。
李忠全的注意力也在發生變化:“以前我們主要關注運營指標,現在開始關心客戶的新聞。往往一個客戶新聞出來,馬上要預測對我們有哪些影響?!?/p>
“全球的5G市場巨大,即便一個區域的客戶需求下降,其他地方的需求也會起來,我們的技術、成本以及供應鏈都是行業領先,整體上不用太擔心?!备患右素攧湛偙O曾桃英說。
去年全球新冠疫情暴發后,富加宜的成本有所提升,開始時進出口總額同比略有下降,訂單卻比上一年同期上漲30%。
由于富加宜的訂單來自全球,東莞智能手機及其配套產業齊全,對海外供應鏈依賴不強。疫情并沒有帶來太大影響。李忠全認為,中國疫情最早控制住,這是非常大的優勢。
近年來,從高速連接器的產品開發,到自動化機器設計和生產、產品可靠性測試,一體化、全方位的設計和工藝能力,富加宜在轉型升級中,持續投入研發,保持行業領先地位,不斷鞏固在全球產業鏈中獨特的技術優勢。
“5G時代的基站密度是以前的4倍以上,總量也會相應增加?,F在5G用戶量還沒有提高起來,這幾年還會上量?!崩钪胰珜ξ磥肀3謽酚^,同時透露目前正加緊研究技術超前的6G連接器,迎接下一輪技術革新。
富加宜的背后,是眾多外資企業看多中國發展的長遠目光。(記者劉荒、劉宏宇、完顏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