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對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作出部署,有關部門和地方紛紛出臺相應舉措。一時間,市場掀起一股“新基建”的熱潮。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新基建”有助于穩投資、穩增長、促消費,是化解疫情不利影響,實現經濟平穩有序發展的重要方法,被很多人視為應對挑戰、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然而,抓住、用好這個機遇,需要從實際出發、找準著力點、有序推進,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風,隨意為之。
抓住機遇,先要辨清機遇。不是簡單地建設一張網,就能帶動發展的躍升。所謂“新基建”之“機”,不在基建本身,而源自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與經濟社會轉型需求的疊加,是時與勢的結合。
傳統制造成本高,企業要用新的生產模式;下行壓力大,消費要尋求新的空間;城市治理挑戰多,公共服務要有更高的效率……這些都需要信息化來“破題”。
我國網絡化基礎不斷夯實,硬件設備、計算能力、產業鏈完整性靈活性等有了明顯的提升,很多技術進入了可以大規模應用的關鍵階段……這些也為創新創造了條件。
此時加快推進“新基建”,是通過筑牢“硬件基礎”給創新加把勁、添把火,加速新技術的應用、新模式的孵化、新業態的涌現。
向云“遷徙”,實現零售轉型;數字“賦能”,提升制造效率;精細飼養,確保農牧質量;智慧管理,破解“大城市病”……“新基建”帶來的機遇,并非簡單指向個別企業、某些行業,而是廣泛面向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新動能。
發展的機遇,總源于對需求的探索與把握。抓住“新基建”之“機”,也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不是每個城市都有條件有基礎建設大數據中心,也并非工業互聯網“火”了,就都要“一股腦”跟上去。
各地要立足當地稟賦、產業分布,考慮市場需求和本地發展實際來統籌;也要建立新機制、明確新主體,進行周密規劃和科學評估;更要根據財力和債務的承受情況循序漸進推進,避免一哄而上,形成新的過?;蝻L險隱患。
尊重市場規律、尊重經濟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完善好制度與服務。人們期待著,“新基建”的效用將更好釋放,更大程度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