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市場的新板塊——科創板首日交易受到投資者熱捧,首批25只科創板股票平均漲幅達到140%,收盤價格對應的平均市盈率也超過了100倍,印證了中國股市的流動性依然強勁。與此同時,存量的股票——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則在交易日內幾經反復后集體收跌,也引發了中外媒體的討論:科創板到底給市場帶來了多少投資標的?首日的火熱是可持續的嗎?
首先,市場熱捧第一批科創板企業所帶來的交易性機會,是中國資本市場流動性充裕的體現,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潛力的體現。中國持續穩健的貨幣政策讓金融機構并不缺流動性,只是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的相對滯后,讓資金“堰塞湖”般停留在系統性銀行,無法“灌溉”那些缺少抵押物的中小企業以及創新型科技企業。科創板的開啟恰恰從戰略上為直接融資提供了更多投資標的,也有助于緩解系統性金融機構面臨的“資產荒”。當然,這種資產荒并非中國金融機構單獨面對,至少中國的國債收益率還是正的,歐洲絕大部分經濟體已進入中短期國債的全面負利率時代,缺少像中國這樣具有增長潛力的國內市場,以孕育科創型企業上市公司集群。
其次,相對于歐美股市,中國股市創立時間短,散戶依然是市場的重要交易力量??苿摪宓钠髽I往往擁有在某個細分市場獨具特色的技術競爭優勢,股票估值模型比起主板企業要更加復雜,更適合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參與。說白了,投資銀行、白酒、中藥等藍籌白馬股,資金追求的是穩定股息以及略高于GDP增速的利潤增長;而投資于科創板企業,投資者追求的是超常規增長,甚至是未來成為科技“獨角獸”的可能性。當然,這種投機性更強的投資風格,也符合“高風險、高收益”的金融規律,更適合擁有專業投資團隊的公募和私募基金。
再次,資本市場的發展離不開實體經濟的發展,科創型企業成為資金主流投資策略,離不開經濟的轉型升級。過去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模式是增量資產貨幣化,以房地產為代表的城鎮化、輔以間接融資的商業銀行再加上錦上添花的出口部門,成為資金的主流投資渠道,也取得了不菲的投資收益。隨著城鎮化進程進入更高階段,出口順差收窄,居民財富水平和平均工資收入的上漲,使得經濟進入存量資產證券化階段,也要求金融服務更加注重直接融資、更加注重自下而上地選擇有技術和市場優勢的企業。因此,科創板推出的戰略意義,并不局限于給專業投資者更多標的,而是希望通過投資邏輯的深刻轉變,引領更多資本轉向直接融資,更多金融機構走出土地財政的死循環,轉向對科技價值和企業價值的基本面研究。
最后,無論是專業的金融投資者,還是關心資本市場的各類媒體,都要客觀看待科創板。設立科創板不是要攀比美國納斯達克,不必理會外界炒作所謂中國借此追求“科技大國地位”,試圖“捧殺”尚處于創業期的中國科技企業集群的聲音。中國經濟依然處于從高度依賴地產的經濟增長模式向科技創新驅動轉型初期,只有全球合作才能在技術創新競爭中不落伍。而且,創新型發展必不可少的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建設,依然處于創業階段。特別是主流直接融資機構——券商和公募基金,其業務面臨同質化嚴重的窘境,市場參與者風險偏好差異化的競爭格局沒有形成。
展望未來,為了讓科創板發揮更大作用,除了繼續捂緊“錢袋子”,避免大水漫灌式的經濟刺激手段,也要加速資本市場開放,讓更多民營和外資機構加入直接融資市場競爭,加速淘汰風控能力不足的券商和公募基金,真正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功能。通過規范各類所有制上市公司現代企業治理,加速中國現代經濟的建設進程。
(作者是中證焦桐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