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開展了2019年一季度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操作,操作對象為符合相關條件并提出申請的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大型城市商業銀行。操作金額根據有關金融機構2018年四季度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貸款增量并結合其需求確定為2575億元,操作期限為一年,到期可根據金融機構需求續做兩次,實際使用期限可達到三年。操作利率為3.15%,比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優惠15個基點。
在去年年底,央行發布公告為TMLF(“特麻辣粉”)預熱。當時央行稱,為加大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決定創設TMLF,根據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貸款增長情況,向其提供長期穩定資金來源。
由于利好早已釋放,23日當日,資金市場利率反應平穩。DR001(銀存間質押1天期)和DR007加權平均價分別略漲0.84和3.06個基點,報2.2455%和2.5363%;隔夜SHIBOR(上海銀行(11.160, 0.00, 0.00%)間同業拆借利率)漲0.1個基點,報2.2440%。
并非首次使用類似工具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這并非央行首次使用類似的貨幣政策工具。
早在2018年7月,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銀行同業部人士處獲悉,央行窗口指導銀行,將額外給予MLF資金,用于支持銀行貸款投放和信用債投資。
對于貸款投放,央行當時要求較月初報送貸款額度外的多增部分按1:1給予MLF資金,多增部分為普通貸款,不鼓勵票據和同業借款。對于信用債投資,AA+及以上評級按1:1比例給予MLF,AA+以下評級按1:2給予MLF資金,要求必須為產業類,金融債不符合要求。
對此,金融監管研究院院長孫海波分析稱,上述操作實際上就類似于TMLF,只是缺一個名稱而已。
相隔僅數月,2018年末,央行即宣布創設TMLF,將基礎貨幣投放以嚴格的統計指標掛鉤特定資產(小微、民營信貸投放)。
孫海波說,TMLF定向信貸政策導向明確,和2018年除年初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外的三次降準不一樣,TMLF有嚴格的資金用途考核,確保央行降準釋放的資金用于小微和民營融資。
TMLF期限也長,可以續作到三年,基本和PSL(抵押補充貸款)期限無差異,要長于一般MLF的一年時間周期;條件仍然需要符合MPA(宏觀審慎評估)考核,至少需要連續3個季度考核結果為B或者B以上(不能一個年度出現兩個季度為C)。
民生銀行(5.820, 0.00, 0.00%)首席分析師溫彬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TMLF有利于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通過定向流動性補充安排支持實體經濟、小微民營企業。
正向激勵措施落地
1月9日晚間,央行行長易綱在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再度強調解決實體經濟融資難題。他指出,有效的融資需求有所下降,關鍵是要建立對銀行的激勵機制,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標、派任務的行政辦法。
從去年年末到今年初,有效的正向激勵措施漸次落地。例如,1月4日,市場喜提2019年第一次全面降準,央行宣布將于1月15日和25日分別降準0.5個百分點,合計降準幅度為1個百分點,釋放資金約1.5萬億元。而此前央行連續發布實施TMLF、加大再貸款再貼現、調整普惠金融定向降準動態考核標準等政策,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市場預計這一系列措施將釋放資金約7000億元。
從2013年以來,央行陸續啟動了全新的基礎貨幣或者流動性投放渠道。翻開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包,不難發現,目前從定向降準、再貸款、OMO(公開市場操作)、MLF(中期借貸便利)、SLF(常備借貸便利)、PSL、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CRA(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TLF(臨時流動性便利)到TMLF,一應俱全。
孫海波認為,上述貨幣投放其實分為兩個層級:一是央行投放基礎貨幣到存款類金融機構層面(以銀行為主),或者雖然沒有投放基礎貨幣,但改變基礎貨幣結構釋放流動性,比如降準;二是指揮銀行對實體企業和個人進行信貸擴張——即業內常說的“寬貨幣、寬信用”的兩個層級。
近期,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鋒撰文稱,2018年人民銀行通過四次降準和增量開展MLF操作等措施提供中長期流動性6萬億元,基本傳導到了實體經濟。他在文章中稱,2018年,新增人民幣貸款16.17萬億元,同比多增2.64萬億元,多增額是2017年的3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表外業務、影子銀行收縮的影響,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穩固。他認為,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關鍵是形成激勵相容的機制,鼓勵銀行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標、派任務的行政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