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這一提法也將稀土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再次提上日程。
稀土指元素周期表中的鑭系元素和鈧、釔共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素有“工業味精”“新材料之母”等美譽,被廣泛應用于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機械、新能源、汽車制造、軍工等行業。根據相關數據,我國稀土儲量約4400萬噸,占全球的36%左右,出口占比達80%以上。
近年來,稀土一度被我國部分專家學者和媒體視為反制西方國家對我國“卡脖子”的“殺手锏”武器。然而,實際上中國稀土產業卻面臨“稀土不稀”的戰略困境。原以為稀缺的稀土,卻賣出“土”的價格。同時行業集中度低、發展粗放、無序競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突出。如何使珍貴且付出極大代價開采、冶煉的稀土產品,獲得與之價值相匹配的收益,破解“稀土不稀”困境,實現稀土產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稀土產業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造成“稀土不稀”的最根本原因是稀土并不“稀”。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20年數據,全球目前稀土儲量為1.2億噸,年開采量卻僅為21萬噸。稀土資源分布較為廣泛,美國、俄羅斯、印度、澳大利亞、巴西、蒙古等國家均有豐富的儲量,尤其近年來土耳其、日本等國家不斷傳出新發現稀土礦藏的消息,預計全世界探明的稀土儲量會進一步增加。世界其他國家的稀土儲量占比雖然不及中國,但從絕對數量角度來看,儲量依然非??捎^。
中國稀土行業競爭力不足、利潤較低的原因,還在于沒有核心技術,處于整個產業鏈的低端。目前,我國稀土出口產品結構中,仍然以原材料和初級加工品為主,處于整個產業的下游,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僅能獲得很少的利潤。過去幾十年,國內稀土企業主要集中在開采和精煉領域,缺少下游深加工產業,只能出口給其他國家。然而,稀土精礦、新材料和元器件的價值之比一般是1∶50∶500。國外企業向中國廉價進口稀土資源的同時,又高價向我們出口利用中國稀土生產加工出的高精尖應用產品,賺得盆滿缽滿。雖然我國稀土出口量占到了全球的80%以上,但賣的是“白菜價”,掙得都是“辛苦錢”。
過去幾十年,我國稀土行業集中度很低,稀土出口企業一度達到200多家,這還沒算上盜采、走私稀土礦的黑色產業鏈。國外商家卻都是大買家,導致稀土價格嚴重背離價值,資源的稀缺性沒有得到合理體現。此外,很多企業為了利益最大化,不僅私挖濫采,還“嫌貧愛富”,只采高價值礦,回采率和綜合利用效率很低,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我們還為此付出了巨大生態環境代價。例如,南方離子型稀土礦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大量強酸,開采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氨氮、重金屬等污染物,冶煉分離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毒的氣體、廢水、放射性廢渣等污染物,對山體植被、農田、水資源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和污染。然而,破壞生態環境容易,想要徹底治理濫采稀土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卻要付出比收益更大的的代價,這也是一些國家“依賴”中國稀土的主要原因之一。
雖然,中國“稀土不稀”困境目前還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但為了推動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國家一直在不斷完善和加強稀土行業的管理措施。2010年,國家著手對國內稀土的開采、冶煉企業進行控制。2011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促進稀土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由工信部牽頭制定的稀土大集團組建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同意,形成了“5+1”(“1”是指北方稀土,重點整合內蒙古、甘肅的稀土資源和企業?!?”是指中國鋁業、廈門鎢業、中國五礦、廣東稀土和南方稀土,重點整合江西、湖南、廣東、福建、云南、廣西、江蘇、山東、四川等地的稀土資源和企業)南北六大稀土格局。2017年,工信部部署開展打擊稀土違法違規生產行為專項行動。2021年,工信部公開征求對《稀土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的意見,進一步規范稀土行業,加強對稀土資源的戰略性保護及合理利用。2022年,經國務院批準,中鋁集團、中國五礦以及江西省贛州市人民政府等進行稀土資產戰略性重組,組建中國稀土集團有限公司,拉開新一輪稀土行業資源整合序幕。相信這一輪稀土行業的戰略重組,將有助于加快推進稀土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提高稀土資源的集中度,優化生產工藝,提高中國稀土企業議價能力,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更好地保護國內稀土資源,鞏固稀土資源的戰略性地位。(陳偉)
(作者系中國有色金屬建設股份有限公司法律風控部主管、 注冊會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