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鋼廠搬遷”,是一個不符合客觀現實,容易帶來誤解的概念。
如果企業把機器裝備拆下來搬往新廠址,安裝起來恢復生產,可以稱作搬遷。對于一些輕工行業、組裝行業以及商貿企業來說,搬遷可能較為常見。而鋼鐵行業進行這種意義上的搬遷,古今中外極少發生。10年前國家某權威機關組織開展了“城市鋼廠搬遷”課題研究,研究者經過檢索,僅發現美國曾有過一起搬遷案例,即拉克萬納鋼鐵公司(Lackawanna Iron and Steel Company),因不能忍受嚴重的勞資沖突,于1902年自濱州的斯克蘭頓市(Scranton)搬遷至紐約州的西塞尼卡市(West Seneca),后來還是倒閉了。我國抗戰時期將漢陽鋼鐵廠、大冶鐵廠的裝備拆遷至重慶,重建為后來的重慶鋼鐵公司,大概可以算作第二例。除此而外,幾十年前歐美一些鋼鐵廠關閉后,把整條生產線賣給我國,建成如首鋼二煉鋼、沙鋼等生產基地,恐怕不能叫做“搬遷”,因為并非同一個主體,只能稱之為買賣二手設備。
而上述這些情況,目前在我國已不復存在。前些年我國首鋼、大連鋼廠、重鋼、青島鋼廠等,都是關閉、淘汰掉原址裝備,在新址建成全新的生產線,據了解,利用舊設備的情況基本沒有。發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第一,是鋼鐵生產裝備多為工業爐窯,一經拆除就成為一堆廢鋼,可利用其原功能的不多;第二,也是更重要的是,我國冶金裝備制造和成套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利用舊設備意義不大;第三,是棄舊建新往往伴隨著技術升級、工藝及產品結構優化,舊設備往往不復利用。
所以,現在所謂的“鋼廠搬遷”,實質上是關閉舊廠,在異地新建一座全新的鋼廠。這和真正意義上的搬遷屬于不同性質、依據不同的兩類決策。
關閉城區鋼廠,主要是地方政府基于環保壓力,為維護公共利益做出的決策,屬于政府行為,應納入拆遷范疇。
城市鋼廠是不是一定要關掉?不應一概而論,應全面權衡利弊,依法依規,慎重決策。筆者認為主要應在兩方面進行綜合考慮。一是要綜合考慮關閉城市鋼廠的必要性。是不是非關掉不足以使空氣質量達標?一些城市把鋼廠搬到近郊區,對改善城區空氣質量有多大作用?通過技術改造和嚴格監管,使城市鋼廠達到超低排放標準,能不能解決環境問題?能不能像日本等發達國家那樣,讓鋼廠在消納城市垃圾、處理污水和提供能源等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二是要綜合考慮關掉鋼廠的收益與成本。關閉城市鋼廠除了減少財政收入、居民就業外,還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資產損失,這是成本。收益除了改善空氣質量外,還包括騰出土地進行其他產業開發,以及將“產能指標”轉讓或讓企業作價帶走等。只有在全面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后,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從現實看,有的地方政府推進“鋼廠退城”計劃,經過了調查研究、專家論證、資產評估和與相關利益方反復的溝通協商過程,企業資產損失得到補償,職工得到安置,環境得以改善,值得充分肯定。但也有一些地方,鋼鐵企業退城單純依賴行政命令,似乎把企業“趕走”,政府除了減少GDP外不需要付出任何其他代價,這明顯有違有關法律和中央三令五申保護產權的精神。也有的地方為了不減少當地GDP、稅收和就業,指令企業搬往幾十公里外的近郊,對改善空氣質量作用不大。對此,建議有關部門廢除含義模糊的“鋼廠搬遷”概念,明確將城市鋼廠退出納入拆遷范疇,依法依規推進實施。
異地建廠,應該遵循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交由企業自主決策。
目前我國鋼鐵需求已經進入峰值區,未來存在總體上緩慢下降的趨勢,產能過剩仍是鋼鐵行業將長期面臨的問題。對退出城市的多數鋼鐵企業而言,基本上沒有哪家企業的產品是不可被其他企業替代的。所以,鋼廠退城后并不一定非要再建一座鋼廠。即使再建鋼廠,建在什么地方,市場定位如何,大宗原材料和產品如何進出,都是應該由企業及其投資者根據效益最大化原則全面慎重考慮做出的決策,而不應該由政府指令“搬遷”到某一劃定的地方。
(作者系冶金工業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原國家冶金工業局辦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