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建清
簡介:金融與資本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著世界的前進,金融的滯后發展必然拉扯社會經濟發展的后腿。但經濟是本,金融是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決定世界發展的主要力量并不是金融,因而對金融的作用不能過分夸大。
時間如白駒過隙,當完成了《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前兩本的最后一篇文章,開始寫這個序言時,我突然發現從執筆第一篇到殺青第四十篇,已經整整六年過去了。
記得《英雄失去了小紅傘》是我寫國外銀行歷史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則由花旗銀行的一枚歷史大銅章引發的花旗銀行和旅行者保險集團的故事。當時恰逢次貸危機肆虐,讀者對這樣的銀行歷史札記比較喜歡。于是在《行家》雜志編輯的鼓勵、催促下,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地完成了這兩本書。
數百年來全球金融變幻的歷史,深刻反映了全球政治格局、國家實力和經濟地理等綜合力量的變化。它像一面鏡子,折射出經濟霸主和金融強權走馬燈般的轉換。從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到美國的易位變化,都離不開刀兵相見、炮火相加。經濟、金融的戰場沒有硝煙,卻慘烈相仿。盛極而衰、百年輪回,大國經濟、金融的變遷,折射出全球經濟政治格局變遷的復雜深刻的背景。
從一國金融演變的長期或根本性決定因素來分析,其與各自母國的政治經濟金融實力以及國家在全球格局中的地位與影響的消長變化密不可分,英美兩國由工業、經濟到金融霸主地位的獲取和喪失的先后次序排列,也反映了經濟對金融的決定性。這是全球金融業產生、發展、強盛和衰落的一般規律。1913年的全球前二十大銀行至今僅五家尚存,便是這個規律的最好佐證。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在文中感嘆地寫道:“冷觀倫敦金融霸主終究拱手相讓,笑看銀行你追我趕難有武林至尊。多少金融強者笑傲江湖終成黃粱夢,然而金融賽場未至終了何言成敗,唯有金屬幣章難以磨損。它們默默地見證著百年來全球政治的變幻無常、經濟興衰沉浮和金融風云激蕩?!?/p>
凱恩斯曾經說過:“如果從貨幣的角度發掘歷史,整個歷史將會被顛覆。從金融史的角度觀察、解讀世界,可以對世界史有更多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世界經濟快速增長的分水嶺出現在1820年左右。美國著名學者威廉·伯恩斯坦在經濟史著作《繁榮的背后》一書中,將西方列強經濟的增長比作蛋糕的制作過程,將成功的四要素即財產權、科學理性主義、資本市場和通信運輸技術創新比作面粉、雞蛋、酵母和砂糖。確實,沒有財產權則沒有儲蓄,資本市場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科學理性主義,金融還在中世紀宗教的陰影下掙扎。而創新、創意的商業化需要金融的轉化。資本市場則給經濟發展急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助。
金融與資本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從而推動著世界的前進,金融的滯后發展必然拉扯社會經濟發展的后腿。但經濟是本,金融是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決定世界發展的主要力量并不是金融,因而對金融的作用不能過分夸大。
我在文中寫道:“金錢不能抵擋槍炮的威力,銀行無力承擔政治興衰的重任。如果將法國巴黎公社的失敗歸咎于沒有及時占領法蘭西銀行,那么創立并掌控法蘭西銀行的拿破侖為何會失利于滑鐵盧?因此,金融在這里只是催化因素,它與政治之間沒有因果關系。”
金融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類社會近百年來的快速發展得益于金融的發展,但危機也源于此。金融活動自出現以來,無論是古羅馬的貨幣危機、中世紀的借貸禁錮、歐洲早期的“郁金香泡沫”和“南海泡沫”,還是1929年的美國證券危機、20世紀90年代的拉丁美洲金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7年之后的次貸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金融危機就像海浪一樣,一波一波地沖擊著社會經濟穩定的礁石,而且從未消亡。
所有的金融史都是一部風險史——風險如同影子一般無所不在、相伴而行。風險與效益如同畢加索立體畫中同一人像的兩張臉,當銀行家在看到慶賀盈利的笑臉時,側眼一看,風險的猙獰一面也在陰笑。百年間,銀行業多少沉痛往事,告誡后來者莫忘風險,莫蹈前車之覆轍。
銀行體系本身具有脆弱性和高風險性,讓許多知名的銀行家折戟于此,因而把控風險是優秀銀行家的底線,穩健經營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門。銀行家俱樂部不欣賞百米短跑選手,其尊重的是馬拉松冠軍。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然而人類總是健忘。風和日麗的年代往往使金融家忘記了以往的災難,前天悲慘的金融故事,一次次成為昨天的殘酷事實,金融家今日仍在書寫明天的歷史。假若不敬畏市場規律,不敬畏金融法則,那么所犯的金融錯誤又會演變為明天的悔恨。
歷史環境不斷變遷,今天的金融邁過的不再是昨天的“河流”,但“邯鄲學步”的失敗可能依然不少。我們無法預知未來,也確實不知道下一場更大的金融海嘯來自何時、何地,以及不知道其因何爆發。但歷史是“聰明學”,相信讀史能幫助我們深入思考、領會精髓,把握金融的常識和規律,理性地進行比較并做出決策。
與日新月異的經濟學科相比,與相對不繁榮的經濟史對照,銀行史尤為“冷門”。目前,中國出版的銀行史著述很少,尤其在外國銀行史方面更是如此。歷史學的研究、史料考據、理論分析及綜合考察是研究銀行史常用的方式,而寫銀行史又要涉及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叉性較強。
由于斷斷續續地寫作,這本書更像銀行史的札記,內容比較“碎片化”。本書以講述銀行的故事為主,有時在文中也做些理論歸納或評說,但在史料的考證上努力論證尋據,力求精準無誤。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我深感關于世界各國銀行史的中文資料的匱乏,好在互聯網使世界變小了,我日積月累存下了幾百部國外英文版銀行史著作。這也是無心插柳,為未來的國外銀行史學研究創建了小小的專題圖書館。
百年世界金融的滄桑變化,為中國銀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今天,中國銀行業已經躋身世界金融業之林,中國工商銀行更是躍居全球銀行業鰲頭。鑒往知來,現代金融的發展離不開歷史、文化底蘊的支撐。忘記銀行業的歷史,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現在,以及正確地走向未來。整理世界珍貴的金融文化遺產,發掘前人創造的金融文明成果,回顧金融的興衰成敗及經驗教訓,對于中國更好地推進現代銀行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此書能對銀行從業人員、金融管理者和金融歷史研究學者等有所啟迪。
是為序。
(作者系中國-中東歐基金董事長、原工行董事長,本文摘自《世界金融百年滄桑記憶1》一書序言,標題為編者所加,該書獲評2018“第一財經·摩根大通年度金融書籍”年度中文書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