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徐可可)3月30日、3月31日、4月2日、4月7日,由中國金屬學會推出的“中國冶金材料大講壇” 視頻公益講座第一期院士主題報告會成功舉辦,干勇、劉玠、王海舟、王國棟、殷瑞鈺5位院士先后以“科技推動冶金材料行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為廣大冶金科技工作者帶來了一場又一場精彩的科技盛宴。報告會在線觀看人數超過2萬人次,拉近了廣大科技工作者與院士們的距離,受到行業內外的廣泛歡迎,反響熱烈。
干勇在報告中通過分析疫情對鋼鐵行業的影響,指出疫情過后鋼鐵企業將面臨庫存高企、成本上升、資金承壓、效益堪憂等問題,未來智能制造、實質性聯合重組、低碳技術、環保改造等將推動行業發展。他也因此提出了有序化、綠色化、智能化、國際化和標準化“十五字”建議。交流環節中,他針對中小企業面對疫情如何生存、鋼鐵企業進軍海外市場等問題一一進行了詳細的講解。
劉玠指出,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拓展人類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目前已成為國家的發展戰略。他重點介紹了人工智能在冶金工業的應用案例,包括遠程管控一體化、可視化工廠、高度自動化和操作無人化(UACS)、冶金工業數據收集及篩選、“人—機—料—資金—信息”的一體化、冶金智能制造決策支持系統等技術。他認為,人工智能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但目前還處在“弱智階段”,不能夸大其作用,建議抓住人工智能的基礎研究、生態環境建設、數據積累關鍵環節,同時推進應用領域的開發。
王海舟從國家質量基礎支撐體系的戰略出發,分析了我國冶金材料產業面臨的挑戰,詳述了我國以評價為導引、以標準為基礎、以數據為依托的冶金材料產業質量基礎支撐體系構架,以及評價、標準和數據三者關系。他還就標準國際化、認證、評價等問題回答了觀眾提問。
王國棟從推動鋼鐵行業實現“綠色、智能、高質、服務”戰略轉型角度出發,對我國冶金工業未來發展進行展望,分享了12項影響冶金工業未來發展的前沿關鍵技術。在回答觀眾提出的無頭軋制技術推廣難點問題時,王國棟表示,關鍵在于智能化,建立煉鋼、連鑄、軋制一體化的動態數字孿生模擬最為重要。
殷瑞鈺從我國鋼鐵工業的使命與責任談起,對未來中國鋼鐵工業,特別是技術進步、結構升級做了戰略性研判。他強調,綠色化和智能化是全球鋼鐵工業發展的共同目標和任務,對我國而言,鋼鐵產品品牌化和鋼鐵企業功能的拓展也是重要的命題。他從我國鋼鐵工業的綜合實力、綠色化發展、鋼廠智能化、新冶金學學科體系幾個方面做了闡述并強調,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是綠色發展的重要內涵。鋼廠智能化涉及上下游全產業鏈的智能化設計、制造、供銷和服務,是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協同優化,本質是建立一個信息物理融合系統;鑒于冶金生產過程的實質是在開放、動態的流程系統中進行,因此在融合微觀、工藝基礎上建立一個集成化、工程化的冶金學新分支——冶金流程工程學,來推動冶金工業綠色化和智能化的發展非常必要。他還著重講解了冶金工程流程學的含義、物理本質、本構特征、運行動力學等知識體系。
5位院士的報告內容豐富全面,覆蓋面廣,信息量大。廣大科技工作者紛紛在直播間留言,表示報告高屋建瓴,講解深入淺出,大家獲益匪淺。全國工商聯,遼寧、黑龍江、山東、江蘇、廣東等地方科協,部分全國學會、科研院所、高校等幾十家相關單位線下組織進行了集體收看,有些單位后續還將組織開展大討論。
“中國冶金材料大講壇”視頻公益講座由中國金屬學會定于3月~5月分期推出,第一期院士主題報告會結束后,后續將分期推出材料和產品技術、工藝技術等多方面的專題報告會。該系列講座旨在邀請多位院士專家、科技帶頭人就疫情期間和疫情后冶金和材料科技發展方向、產業關鍵共性技術進行專業分析,以共同應對風險挑戰,推動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