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何惠平
“預計2019年全年鋼鐵行業平均噸鋼綜合能耗達553千克標準煤/噸,同比下降0.36%;預計2020年全年鋼鐵行業平均噸鋼綜合能耗達550千克標準煤/噸,同比下降0.54%。”2019年12月20日,中國節能協會冶金工業節能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冶金專委會”)主任委員、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在中國節能協會冶金工業節能專業委員會第三次會員代表大會上發布《中國鋼鐵工業節能低碳發展報告(2019)》時預測。
本次代表大會由冶金專委會主辦,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中信泰富特鋼集團承辦,大冶特殊鋼有限公司協辦。
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原巡視員謝極,中國節能協會常務副理事長房慶,中信泰富特鋼集團副總裁、大冶特鋼黨委書記兼總經理謝文新等領導及專家出席本次大會。來自政府、企業、行業協(商)會、研究院所的領導和代表約170人參加會議。大會由冶金專委會常務副主任委員、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范鐵軍主持。
李新創發布了由冶金專委會和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共同編制的《中國鋼鐵工業節能低碳發展報告(2019)》,從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研判、我國鋼鐵行業運行情況、行業發展趨勢以及鋼鐵節能現狀與預測4個方面介紹了報告主要內容,并對我國鋼鐵企業后續節能工作提出專業建議。
李新創對我國能源消費情況進行了介紹。他表示,我國當前能源消費情況主要有4個方面的特征:
一是能源消費總量激增,增幅先減緩后增加。2013年~2018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體保持增長,從2013年的41.69億噸標準煤提高到2018年的46.40億噸標準煤。2015年~2016年2年低速增長后,2017年~2018年2年增幅明顯擴大。
二是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呈“U”形反轉。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是表明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對變化依賴程度的重要指標。2013年~2018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呈“U”形變化,2015年最終下降到0.13;2016年~2018年連續3年上升,2018年重回0.50??梢钥闯?,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費的增長依賴程度大幅提升。
三是能源消費結構優化步伐加快。煤炭消費占一次能源的比重從2013年的67.4%下降到2018年的59.0%,煤炭消費比重首次降低到60%以下。清潔能源消費占比從2013年的15.5%提升至2018年的22.1%,可再生能源發展速度加快。中國能源消費結構優化已是大勢所趨。
四是工業能源消費比重緩慢下降。長期以來,我國能源消費的70%左右來自工業部門。近年來,工業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呈持續降低趨勢,從2012年的70.8%下降到2017年的65.7%,下降了5.1個百分點。
李新創對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變化趨勢、主要生產工序能耗變化趨勢、余熱余能自發電變化情況進行了分析。他指出,2018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噸鋼綜合能耗下降至555.24千克標準煤/噸,同比降低2.68%。但由于2018年粗鋼產量同比增加6.6%,總用能量增長3.75%。受生產規模擴大的影響,鋼鐵行業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壓力仍然巨大。
李新創介紹,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我國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建有燃氣-蒸汽聯合循環發電(CCPP)機組53臺,總裝機容量5616兆瓦,同比增長了366兆瓦;煤氣鍋爐發電機組690余臺,總裝機容量31600兆瓦,同比增長2850兆瓦;蒸汽發電機組288余臺,總裝機容量1910兆瓦,同比增長160兆瓦。
李新創表示,從能耗指標及碳排放指標來看,2014年~2018年,國際鋼鐵協會會員單位平均噸鋼綜合能耗指標處于整體上升趨勢。2018年,國際鋼鐵協會會員平均電爐鋼占比同比提高了0.8個百分點,單位產品能源消耗從20.0吉焦回落至19.8吉焦(683.2千克標準煤/噸)。
“2020年,鋼鐵行業節能目標就是使噸鋼綜合能耗持續下降,能源消費總量進一步下降?!崩钚聞摫硎?,“為此,鋼鐵企業要優化鋼鐵產業布局,做好節能評估;優化鋼鐵生產工藝結構;開展‘十四五’節能規劃;開展全流程節能診斷;節能工作始終要緊密與國家政策結合?!?/div>
來源:中國冶金報
編輯:楊凱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