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黃子軒 韋曉然
6月11日,世界最長最寬鋼殼混凝土沉管隧道——深中通道海底隧道最終接頭順利推出,與東側E24管節精準對接,“海底長城”正式合龍,深圳和中山兩市在伶仃洋海底“正式牽手”。
6月20日14時,深中通道東人工島主體結構施工全面完成,國內首個高速公路“海底互通立交”主體正式成形。
在深中通道這一交融海陸空、打破區域界限的重大樞紐工程中,近27萬噸的橋梁鋼產自寶鋼湛鋼,主要用于建造海底隧道沉管鋼殼、世界上跨度最大的離岸懸索橋伶仃洋大橋及中山大橋的鋼箱梁等,以“湛鋼厚度”撐起了“中國跨度”的鋼鐵脊梁。
敢啃“硬骨頭”
深中通道項目工程規模宏大、建設條件復雜、技術挑戰大,創造了8項“世界之最”,隨之帶來的是復雜的通航及施工環境,對鋼板的強度、沖擊韌性、焊接性能等提出了較高要求,再加上項目工期和鋼板交貨期緊張,即便是對于“身經百戰”的湛鋼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時間緊、任務重,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題多:鋼板寬度達到3700毫米,接近所供寬度的極限;在噴水冷卻后,板形控制難度較大,對噴水冷卻均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強度和韌性這一對看似矛盾的性能指標之間取得平衡,亦是難事一樁……面對重重考驗,湛鋼強化黨建引領,黨委切實發揮“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由厚板廠、制造管理部聯合厚板銷售部、南方公司等成立攻關團隊,結合深中通道的特殊性,借鑒以往橋梁鋼生產經驗,從分析技術要求到研究產品成分,再到確定制造工藝,各個環節逐一把關,攻克了多個生產工藝組織難點。
經過反復研討論證,數十次現場工藝試制,數百次力學性能試驗……在短短30天內,攻關團隊就完成了產品開發、試制和批量生產,這是湛鋼厚板從高難品種開發到批量生產最快的一次,“湛鋼厚度”和“湛鋼速度”得以彰顯。
“快中求穩”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敢啃“硬骨頭”的湛鋼攻關團隊從未動過放棄的念頭。由于深中通道項目用鋼的獨特性,團隊聚焦“鋼板厚度、寬度規格不一且變化多”的特征開展研討,重點關注“部分鋼板板形不易控制,影響產品質量”的問題,并對加熱、軋制、預矯直、MULPIC(多功能間斷式冷卻)、熱矯直等各個工序進行優化,以分批生產的方式消除了各工序操作盲點,加強質量控制,確保了鋼板保質保量交付。
撐起“脊梁骨”
在湛鋼攻關團隊敢闖敢試、勇攀高峰的過程中,一個個先進典型在前線涌現,撐起了“湛鋼厚度”的“脊梁骨”。
湛鋼攻關團隊成員、黨員薛如鋒發現,該項目鋼板MULPIC控制難度較大,一旦控制不好,容易導致鋼板不平整,從而對生產和物流產生影響,甚至影響交貨周期。為此,他果斷跟蹤生產過程中的每個細微環節,創新性地提出并采用快冷模式代替“快冷+慢冷”的模式,對設備結構和工藝參數進行了逐步優化,最終攻克了MULPIC均勻性控制的難題。
湛鋼攻關團隊成員、黨員韓劍宏在現場跟蹤生產進度時發現,該項目部分鋼板生產節奏較慢,進而影響了整條產線的生產節奏。他深入現場、蹲點摸排,多次調整優化矯直模型的參數,實現了一道次矯直板形合格,大大提升了矯直效率,同時對模型參數進行固化,實現了矯直工序的穩定生產。
湛鋼攻關團隊成員毛云飛發現板坯加熱溫度不均勻的問題,如不及時解決,會影響鋼板冷卻效果。為此,他主動協同相關技術人員進行分析,記錄現場各段板坯溫度,針對此類鋼板選定專用加熱工藝,控制在爐時間,確保加熱時間充足,使得板坯溫度均勻性得以明顯提升。
黨員沖鋒在前,團隊前赴后繼。助力深中通道項目建設的背后,閃耀著許許多多像薛如鋒、韓劍宏、毛云飛那樣拼搏奮斗的星光。一次次技術攻關,是“湛鋼厚度”助力打造“中國跨度”的心之所向,凝聚著湛鋼人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勇氣,彰顯著湛鋼人的責任擔當。
中國橋梁實現了大跨徑,湛鋼厚板生產技術也實現了大跨越。下一步,湛鋼將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與生產經營中心任務相結合,以項目推進為牽引,凝聚起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探索開發助建水電、風電等綠色能源重大工程的厚板產品,以高質量發展的新成效檢驗主題教育成果,為“戰危機、創一流”提供強勁動力。
《中國冶金報》(2023年07月04日 08版八版)
圖為湛鋼厚板廠生產現場。 (湛鋼 供圖)
圖為湛鋼原料碼頭。 (湛鋼 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