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鋼集團漢鋼公司新品線材30MnSi的生產如火如荼,為進一步在效率上搶占機遇,計量檢驗中心產成品試驗室通過前期建立的特殊鋼種“專屬”檢驗辦法,在工藝調整、性能指標測試、鋼材復檢等環節融入“小訣竅”,檢驗效率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了34.7%。
樣品預判,確保工藝數據互通
緊張的冶煉過程與軋制過程,如何確保其中的成分穩定,對C、Mn、Si進行實時監測,成了漢鋼公司產成品試驗室鋼化化驗室的重點。為此,鋼鐵化驗室在原有樣品的檢測流程,不僅增加了各節點樣品量,同時技術科人員在現場進行實時指導,旨在以檢驗“速度”與“精度”的高標準提前為冶煉過程提供預判基礎,以2分鐘為一個檢驗周期,確保各成分點連續性與峰值的全面性。而在鋼材成品檢驗環節,不僅為其專項制定了檢驗通道,還將試驗樣品的檢驗量提高至原來的2倍,同時嚴格實行“批號跟蹤制”,試驗樣品的不理想結果同樣作為該批次正常樣品的判定標準,使得漏檢率進一步縮小。
“樣品結果直接以企業釘釘系統進行發送,負責人全天候對在生產的30MnSi進行實時性能總結及發布,尤其針對抗拉強度、斷面收縮率、斷后伸長率等重要指標嚴格落實層級審核制,確保上下道工藝信息互通有無,為工藝調整提供最前端數據支持……”該中心技術人員說。
雙人組合,確保數據精準高效
“在鋼材性能檢測過程,涉及到斷面收縮率與斷后伸長部分,單人作業的缺點就是測量環節多變,導致效率低下;同時,測量數據缺乏有效復核環節,一旦疏忽就會對整體數據偏差造成影響……”
面對30MnSi的生產,該中心鋼鐵化驗室與物理性能試驗室將原有“專人專線”進行調整,介于成分與性能數據要求精度高的原因,該站室以2人組合的方式開展試驗。在30MnSi試驗數據臺賬方面,該站室更是以宏觀數據為基礎,建立了數據動態比對機制,將冶煉過程于軋制過程的C、Mn、Si、S、P元素進行工藝分解,形成各階段數據動態模型;將性能檢測部分的抗拉強度、斷面收縮率、斷后伸長率等重要指標進行單項分類,再根據檢驗環境的變化不斷測試其最佳檢驗環節,有效提高了成材率。這些工作都是有兩人配合完成,也是有兩人進行數據首次復核,而數據的發布后期,類似指標數據已經歷三次復核,確保了其數據精度與高效率的同步趨進。(姚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