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受邀參加浦發銀行首期公金大講堂,并作《鋼鐵行業洞察及發展趨勢》的專題報告。于勇表示,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強盛離不開鋼鐵的支撐,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鋼鐵工業依然是國家經濟建設的支撐力量。河鋼要與浦發銀行一起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加強戰略協同,擔當好各自的角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的力量。浦發銀行行長潘衛東通過視頻作開場致辭。河鋼集團總會計師胡志剛出席活動。
于勇在報告中簡要回顧了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并結合不同時期世界最大鋼鐵生產國的演進軌跡指出,一個國家的實力和強盛離不開鋼鐵的支撐。他表示,每一塊鋼鐵里都隱藏著一個國家興衰的秘密。自1856年英國發明轉爐煉鋼法,成為世界第一大產鋼國開始,世界鋼鐵工業經歷了美國快速實現產業化、前蘇聯鋼鐵產業崛起,以及日本實現煉鋼技術革新等時期。伴隨著鋼鐵工業的強勢發展,這些國家的經濟也實現了快速騰飛。自1996年中國鋼產量突破1億噸以來,我國始終是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和消費國。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仡櫿麄€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鋼鐵工業的發展史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強大史,鋼鐵記錄著一個國家興衰的歷史。
于勇分析了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路徑和現狀,引用一系列數據詮釋了“大國崛起,鋼鐵工業功不可沒”的內涵。他指出,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鋼產量僅占全球鋼產量的0.1%。隨著中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鋼鐵產能的快速躍升,為我國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目前,我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船舶、家電、工程機械、發電和變電設備制造大國,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全球第一。此外,我國的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軌道、民用機場、汽車交通等現代化設施發展都與鋼鐵密不可分??梢哉f,大國崛起,鋼鐵工業功不可沒。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中國鋼鐵工業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首先,從設計、建設、制造到產品,中國鋼鐵工業是一個自主、剛性的行業。其次,世界上最嚴格的環保排放標準,倒逼中國鋼鐵工業產生了最綠色低碳的生產工藝。另外,中國鋼鐵工業在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覆蓋、支撐國家經濟建設等方面,擁有了一套完全獨立的供應鏈。中國鋼鐵工業發展到現在的高度,得益于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以浦發銀行為代表的中國金融業的強力支持。
于勇在介紹河鋼不同的發展階段及收獲后表示,企業的成長和變化,與國家經濟發展周期緊密相連。2008年以來,河鋼通過實現集團化,推動了自身使命和角色定位的改變,把企業的發展與民族工業的使命、國家角色的定位聯系起來,始終與國家戰略保持同向同行。在裝備升級階段,河鋼擁有了武裝到牙齒的裝備,為實現理想抱負提供了有力支撐。在產品升級階段,全面推進“兩個結構”優化,通過客戶結構優化倒逼產品結構升級,達到從裝備領先到產品領先的目標。在技術升級階段,加快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不斷提升競爭力。當前,河鋼正在推進重大變革,縱向延伸產業鏈,由鋼鐵向材料、制造向服務轉變,橫向推進同類業務歸集和結構性重組,把服務鋼鐵主流程的每道工序變成獨立市場單元,把工序鏈打造成價值鏈、創效鏈。河鋼的發展歷程,不是孤立的成長過程,而是始終與國家發展大勢緊緊聯系在一起,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鋼鐵企業發展的縮影。
于勇表示,在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鋼鐵工業依然是國家經濟建設的支撐力量。這個星球斑駁陸離的美麗景色大多與鋼鐵有關,正是有了鋼鐵的支撐,讓世界擁有了立體感。我們不能忘掉缺鋼少鐵的歷史,也不能用超越歷史的眼光去評價歷史。如今,中國鋼鐵工業擁有10億噸的產量、近10萬億的產業規模,雖然市場會有波動,但是不能改變它為國家經濟建設發揮的支撐作用。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鋼鐵工業依然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未來,中國鋼鐵人不僅要讓中國的鋼鐵更加綠色、更加堅韌,也要讓中國因為鋼鐵身軀更加強大、更加挺拔。
于勇對浦發銀行30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表示祝賀,并對河鋼與浦發銀行的戰略合作充滿期待。他表示,浦發銀行成長于改革開放最前沿、經濟最活躍地區,在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基礎上聚集各方所長,快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讓人感到敬佩。在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彰顯的責任擔當,在服務客戶上展現的政策解讀能力和提供增值服務的理念,值得學習借鑒。每一次改變思維方式或推進重大改革,都會衍生出許多發展機會。在新的發展周期,河鋼高度契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在選擇新發展路徑時,不再關注增量效率,而是關注存量優化,通過資源再配置形成新競爭力。在此過程中,河鋼要與浦發銀行在企銀戰略合作上尋找更多的機會,攜手開拓更廣闊的已知領域和未知領域,進一步拓寬發展空間,共同開辟更加美好的未來。
于勇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科學擘畫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未來,河鋼要與浦發銀行一起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加強戰略協同,擔當好各自的角色,充分利用好雙方的資源和優勢,為中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的智慧,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