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建龍集團召開第二屆科技大會。本次會議通過視頻+現場形式進行,會議由建龍集團副總裁黃丹主持。建龍集團副總裁阮小江作了題為《繼往開來謀發展 凝心聚力抓創新 夯實建龍高質量轉型的基礎》的科技工作報告。
報告指出,2022年,建龍集團加強了創新的頂層設計,搭建的創新生態圈不斷完善,專業部門與職能部門不斷融合,科創體系的高效協同日趨顯現。建龍集團各專業委員會、專業技術研究所及各子公司聚焦集團重點、難點共性問題,共開展120余項科研課題攻關,實現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的產出。2023年,建龍集團要立足降本增效、精品工程、客戶需求“三個來源”,挖掘創新專案和課題,樹立極限目標,搭建廣泛務實的科研合作平臺,充分調動內外部各創新單元的積極性,系統賦能,圍繞鋼鐵、資源“兩大主業”和貿易、物流、釩鈦、股權投資“四大相關產業”推進科技創新工作,打造建龍高質量轉型發展的核心動力,加快“四個轉型”的前進步伐。
建龍集團副總裁高全宏宣讀了《關于2022年建龍集團科學技術獎勵的表彰決定》。建龍北滿特鋼研發部主任師劉廣磊等13位來自建龍集團各子公司的科技工作者獲評“建龍集團科技之星”稱號;吉林建龍《硅鋼產品研發及創新技術應用》等3個科研項目獲評“建龍科學技術一等獎、“黑龍江建龍的《釩鈦磁鐵礦強化冶煉技術開發及應用》等16個科研項目獲評“建龍科學技術二等獎“、山西建龍《連鑄澆鑄平臺機器人技術研發與應用》等12個科研項目獲評“建龍科學技術三等獎“;東北大學王國棟院士團隊、北京科技大學張建良教授團隊、鋼鐵研究總院楊利彬教授團隊榮獲“科技合作獎”;東北大學冶金學院教授戰東平、冶金學院副教授高強建,哈爾濱工業大學醫工學院副院長、計算機學部教授姜峰,達涅利冶金設備(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暢、和利時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創新項目部總經理賈峰5位專家榮獲“科技合作貢獻獎”。
獲獎代表和特邀嘉賓就與建龍集團多年來的共同成長、合作共贏之路暢談了感想。
中國金屬學會常務副理事長田志凌表示,企業是最活躍的創新力量,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關鍵在于實現創新的協同高效,科技經濟的深度融合,創新生態的優化完善,而建龍集團在這三個方面均走在了行業前列。近年來,建龍不斷強化創新力度,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樹立極限攻關目標,搭建科研合作平臺,產出了很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從而推動了行業的不斷前進。
北京科技大學校長楊仁樹回顧了與建龍集團多年來緊密合作的過往,以及在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他希望,未來雙方可以不斷深化合作,協同破解鋼鐵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共同打造一流師資、鍛造一流隊伍、開展一流研究、產出一流成果、培養一流人才、實現一流發展,為創新驅動行業綠色低碳發展和服務鋼鐵強國、制造強國作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教授王國棟指出,從建龍集團科技工作報告中可以看出,建龍的主旋律就是創新,將產業鏈上存在的痛點難點作為創新點來促進創新鏈條的建立,進而推進產業鏈的延伸。而在這一過程中,建龍十分注重產學研的深度融合,多年來與東北大學同心協力、同向而行,在綠色化和數智化轉型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合作,諸多項目落地見效,可謂是碩果累累,相信在科技創新的引擎驅動下,建龍會有一個非常美好的前景。
達涅利冶金設備(中國)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暢表示,近些年建龍集團不斷強化科技創新,成功開發出多項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產品,為解決國家高端裝備關鍵基礎部件的“卡脖子”難題貢獻了建龍力量。達涅利與承德建龍、山西建龍等多家公司進行了合作,工程項目均達到了優異的性能和指標。未來,希望雙方可以繼續攜手合作,實現企業共贏,努力推動行業的綠色低碳發展。
建龍集團董事長、總裁張志祥在總結講話中指出,鋼鐵工業目前已經進入到存量、減量市場,掌握資源、經營優化和創新是存活下來的三大法寶,而資源和經營都需要創新來進行支撐。關于如何創新,他認為,一要緊密圍繞降本增效、精品工程和客戶需求三大場景來展開。二要搭建由一流供應商、一流設計院及設備制造商、下游頭部企業,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企業共同組成的創新生態圈,通過開放共贏共享的創新環境,推動供應鏈走向創新鏈,讓每一個項目都成為精品工程,幫助下游頭部企業提高競爭力。三要積極投資科技企業,與其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進而推動創新鏈向價值鏈轉變。四是從掌握前沿科技信息、完善組織和培養人才、提供完備的創新條件、優化體制機制和建立創新文化四個維度,不斷提升創新能力,開拓企業創新思維,讓創新滲透進每一個角落,成為企業的基因。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科技環保部高級分析師姜尚清,中國金屬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新江,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碳中和創新研究院院長毛新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副校長唐立新,鋼鐵研究總院黨委書記、常務副院長、總經理杜挽生等;建龍集團董事張偉祥,副總裁、華夏建龍董事長苑占永,副總裁鄭鵬、趙忻,北京同創董事長施設,部分子公司代表及總部相關部門負責人等現場參會,各子公司總經理、技術副總、獲獎代表及相關技術人員通過視頻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