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廣
雖然10月初由于國慶節長假積累了上漲情緒,部分鋼材品種價格創下下半年新高,但相比煤炭等品種,鋼價漲幅在大宗商品中并不算高。與去年同期相比,煤炭價格漲幅達200%左右,焦煤、焦炭、硅鐵價格漲幅也在150%~180%,而普碳鋼價格漲幅基本在60%以內。
鋼價雖然在10月份開頭迎來了“開門紅”,但也沒能“笑到”月末。Ⅲ級螺紋鋼價格自10月9日達到5946元/噸的相對高點后,直接滑到了10月28日的5283元/噸,整整下跌663元/噸。其他品種價格走勢相差無幾。此前,市場預計在供需雙弱格局下鋼價仍有高位震蕩動能,但10月份這輪下跌著實有點“打臉”。筆者認為,要想抓得準價格走勢,就有必要對價格運行的邏輯進行分析。
漲價的邏輯:各種“控”
當前,鋼鐵限產的路徑主要有3種:一是能耗雙控下的產量壓減,二是環保因素下的秋冬季限產,三是限電下的限產。3種限產疊加,是今年下半年鋼市運行的主要邏輯之一。
能耗雙控是“雙碳”(碳達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常態化政策。從發達國家自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進程來看,歐盟國家要用60年,美國用43年,日本用37年,而我國給自己規定的時間只有30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將用最短的時間從碳排放峰值實現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嚴格控制鋼鐵、電解鋁、氯堿、玻璃、水泥等行業的能耗總量,是既定政策。實際上,能耗雙控政策在“十三五”時期就已經有所體現,只是今年以來加快了實施進度、加大了實施力度。今年8月1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2021年上半年各地區能耗雙控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的通知,9個省份上半年能耗強度不降反升。因此,部分能耗雙控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為一級預警的省份開始加大第三季度限產力度,從而加大了這些地區對耗能企業的停產、限產力度。
同時,今年的秋冬季限產力度也大于去年。為了確保明年初冬奧會舉辦期間空氣質量良好,今年的秋冬季限產明顯擴圍加碼。日前,工信部辦公廳和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發布了《關于開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21年-2022年采暖季鋼鐵行業錯峰生產的通知》(簡稱《通知》)。根據《通知》,河北省今年要做到粗鋼同比減產2171萬噸。據測算,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天津、北京在今年9月~12月份累計將壓減粗鋼產量1871萬噸,月均壓減粗鋼產量468萬噸。《通知》規定,在第二階段(2022年1月1日到2022年3月15日)中,以削減采暖季增加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為目標,原則上各有關地區鋼鐵企業錯峰生產比例不低于上一年同期粗鋼產量的30%。如果按照京津冀、山西等地2021年粗鋼產量數據測算,這些省份(直轄市)仍要壓減3332萬噸粗鋼產量。
自今年下半年以來,大量壓減工作相繼落地,做到了實打實的限產,使得粗鋼產量受到明顯抑制,尤其是9月份粗鋼產量出現大幅下降,這間接刺激了鋼價一輪又一輪的上漲。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今年8月份以前的限產,影響主要在供給端,而進入8月份后有了限電因素的擾動,影響主要在需求端。
鋼價走勢不完全取決于限產
能耗雙控影響深遠,后期或許還有更多降耗方式要出臺。因煤炭缺口而導致供電緊張,碳元素和鐵元素多個品種受到影響,價格大幅波動。
煤炭價格大漲,既有歷史欠賬問題,也有能源結構轉換迎來歷史轉折關口的問題,還有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后遺癥的問題,更有國際通脹、貨幣泛濫及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問題。目前,美國天然氣價格創下近7年來的新高,鋼鐵價格更是全球最高,熱軋卷板價格持續超過1萬元/噸。這都是美國加征關稅、疫情后自產不足和濫發貨幣的結果。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幾乎都在這一年創下歷史新高或者次新高,原因何在?這背后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受疫情影響,全球供應鏈出現斷裂,全球產業結構問題突出。原材料價格暴漲使消費出現分化,深層次矛盾越來越明顯。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鋼價走勢并不完全取決于限產。2020年,在鋼鐵沒有大規模壓減時,鋼價也上漲了一大截,這足以證明影響鋼價走勢的因素較為復雜。限產只是催化劑、助推器。況且,我國情況較為特殊,疫情下率先實現經濟正增長,快步邁入經濟復蘇通道,并且保持了較好的增長態勢。在此背景下,限產就容易導致供需錯配,也容易給資本提供借機炒作、猛拉價格的機會。當然,作為工業的糧食,鋼鐵自身的行業特性和其在產業鏈的地位決定了鋼價不能像其他品種那樣暴漲。
總體上看,限產、限電增強了鋼鐵壓產的效果,供給收縮已是不可逆轉的事。但是,需求同樣面臨下降壓力。尤其是8月份之后,限電、限產措施對下游消費影響加大。各種原燃料價格大幅波動,利潤從下游流向原材料,產業鏈積累的風險也隨之增大。下游的生產節奏、備貨節奏、工期、資金到位情況等都受到了影響。對于鋼價來說,限產力度大,價格就會走強,反之亦然,但鋼價很難再創歷史新高,大概率會在高位震蕩運行。
《中國冶金報》(2021年11月02日 07版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