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三彩
11月30日,工信部印發《工信部“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下稱“十四五”規劃)?!笆奈濉币巹澲赋觯笆奈濉睍r期是我國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邁進的關鍵時期,對大數據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將步入集成創新、快速發展、深度應用、結構優化的新階段。鋼鐵行業在數字化、智能化發展過程中,與大數據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為此,《中國冶金報》記者采訪了工業4.0研究院院長胡權,請其對“十四五”規劃進行解讀。
《中國冶金報》記者:“十四五”規劃與大數據產業“十三五”規劃相比,延續了哪些內容?又有了哪些新提法、新的側重點?
胡權:“十四五”規劃與“十三五”規劃相比,既有繼承又有發展。
繼承方面,第一,“十三五”規劃提出“數據是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十四五”規劃延續了這一提法。第二,“十四五”規劃對“十三五”的發展成效進行了總結,即政策體系逐步完善、產業基礎日益鞏固、產業鏈初步形成、生態體系持續優化。第三,“十四五”和“十三五”屬于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十四五”規劃在“十三五”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出了安排。
同時,“十四五”規劃也有一些新提法和新的側重點。一是提出把大數據作為生產要素。2020年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將“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并首次將其與其他傳統要素并列。這次則是將“數據是新時代重要的生產要素”寫入了大數據產業的五年規劃中。二是“十三五”規劃強調“重大任務和重大工程”,意味著那個階段的發展需要國家進行基礎性投資,具有一定的公共屬性;而“十四五”規劃的提法是“主要任務”,更傾向于一種國家層面的頂層規劃,鼓勵各地圍繞這一主要任務做出具體部署和安排。這兩種提法體現了大數據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因而發展重點有所差異。三是“十四五”規劃更強調有序發展。在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方面,“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健全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建立數據要素價值體系”。這意味著,“十四五”要著力要結束之前大數據產業“野蠻生長”的狀態,更強調市場規則的建立和價值的呈現。同時,“專欄3 工業大數據價值提升行動”“專欄4 行業大數據開發利用行動”等內容體現出更注重工業大數據的發展和對實體經濟支撐作用的傾向。這與“十三五”時期多由互聯網公司等對大數據進行金融化,導致實體經濟參與度不高的情況有了明顯差異。
《中國冶金報》記者:“十四五”規劃提出,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您認為,理想的數據要素市場應是什么樣子?鋼鐵行業屬于數據管理基礎較好的領域嗎?鋼鐵行業可以為這一市場的培育做出哪些努力?
胡權:“十三五”時期,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比較初級,呈現出一種金融化的勢頭,而大數據如何深入產業、工業領域,迄今為止沒有找到非常合適的方式。難點在于工業領域的數據大多是獨家的,市場發揮不了作用,可交易屬性不強。過去有些企業把工業數據拿到銀行做信用評估,但由于市場機制沒有形成,這里邊容易出現造假等問題。為此,“十四五”期間,把產業級、工業級的大數據應用起來還很有挑戰,有很多基礎性的問題有待研究,應在“十三五”打下的基礎上繼續探索。
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應對數據進行深加工。鋼鐵行業在大數據領域的投入比較多,也相對積極,但當前依然只局限于解決生產、管理問題,而數據要素如何服務創新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方案。第一是在產品創新方面,數據有助于提高材料的研發效率。例如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模擬,進行各種材料的組合及研究。在這方面,鋼鐵行業研究、利用得還不夠。不過,這也涉及材料科學數字化的問題,具有一定挑戰性。第二是跨界創新、聯合創新的問題,關鍵在于數據能不能進行有效的傳遞。這是相對務實的一種做法。目前,鋼鐵行業主要聚焦供應鏈創新方面,然而實踐效果不太理想。在這方面也需要加強研究。
“十四五”期間,鋼鐵行業能夠在這兩方面創新上做出成果,會對行業發展產生很突出的價值。
如果要助力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鋼鐵行業可以孵化一些科技型子公司或控股公司。這樣的公司往往首先將鋼鐵行業作為數據應用的場景,在這個過程中會提煉出一些工業級數據應用的通用性問題及經驗,從而為其他行業發展提供借鑒。從一個行業開始孵化,最終發展為給多個行業進行服務的公司,這也是國家所提倡的一個方向,科創板、北交所目前都為這類公司提供上市的便利。寶信軟件就是鋼鐵行業孵化出來的一家典型科技型企業。
《中國冶金報》記者:“十四五”規劃提出,提升數據要素配置作用。加快數據要素化,培育數據驅動的產融合作、協同創新等新模式;推動要素數據化,促進勞動力、資金、技術等要素在行業間、產業間、區域間的合理配置。您認為,應如何理解“數據要素化”和“要素數據化”?
胡權:“數據要素化”簡單來說,即把數據變成一個要素,使數據可以在其他行業應用。如果把數據拿到銀行做信用擔保,那就只是一種擔保資源;如果可以把數據提供給合作方,作為對方研發的基礎,這就把數據要素化了。
“要素數據化”即把現有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數據化,這相當于我們常說的“數字化轉型”。如果把每個人的位置信息作為要素來處置,其用于疫情防控時就可以變為可追溯的數據,再演變成綠碼、紅碼等,這個過程就實現了要素的數據化。這樣方便建立一套應用模式,也有助于保證信息安全。數據與信息的區別值得注意,數據是對信息加工處理過的一個統計意義上的概念,具有中立性;而信息不是生產要素,因為它與特定對象相關。
“數據要素化”和“要素數據化”是企業應用大數據的一個基本方向和策略,工業企業應加強研究如何使用數據、如何把數據變成寶,使其盡快發揮作用。
《中國冶金報》記者:“十四五”規劃提出,延伸行業價值鏈。加快建設行業大數據平臺,提升數據開發利用水平,推動行業數據資產化、產品化,實現數據的再創造和價值提升。您認為,行業數據資產化、產品化意味著什么?目前,鋼鐵企業也逐步建立起大數據平臺,您怎樣評價這些平臺能夠發揮的作用?需要在哪些地方進一步完善、優化這些平臺?
胡權:行業數據資產化、產品化是未來發展的新方向,但對于實體產業還不太容易,很容易演變成發展供應鏈金融。
目前,全國第一家以大數據命名的交易所——貴陽大數據交易所業務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剛剛成立的上海數據交易所則不再強調大數據。這里邊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我國目前的基礎研究不到位,尚未把運行的規律研究清楚。數據資產化、產品化并不意味著把數據拿過來打包、下載這么簡單,它需要經濟學家、行業專家共同研究,進行一些產品設計。二是產業發展可能沒到可以做數據交易的階段。
其實,“十四五”規劃更多展現了一種發展的前景,能否實現還要看市場主體(企業)能否積極變革創新。舉個例子,德國EPLAN公司主要做機柜,西門子要從這家公司采購機柜,EPLAN公司便把相關的信息數據化了,并形成數字孿生模型。通過在線平臺,西門子可以看到這個模型,并且能夠把模型裝到自家系統里與設備進行匹配,匹配好就直接下單。西門子還可以直接購買使用這家公司數字孿生模型相關的數據,按期付費,這就形成了一種工業級數據交易,實現了數據的資產化、產品化。
鋼鐵企業的大數據平臺,目前主要集中在企業內部,未來的趨勢一定是逐漸普及,但目前大家還都在各自建設。我的建議是,一方面,企業級的“新基建”應該由集團統一來做,避免重復建設;另一方面,相關業務場景的應用可以由子公司來建設,即華為所說的“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決策”。
另外,我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最大的特征便是技術之間的融合和創新。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進行跨界。一是行業跨界,需要企業作為市場主體來發揮作用;二是技術融合,單一研究大數據一定會陷入困境,與人工智能、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技術相結合,可能就會有新的突破。鋼鐵企業可以結合自身經營的重點在跨界方面加強研究,促進企業發展。
熱點鏈接
《“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發布,強調——
要重點突破工業軟件
本報訊 11月30日,工信部印發《“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十四五”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五大主要任務,即推動軟件產業鏈升級、提升產業基礎保障水平、強化產業創新發展能力、激發數字化發展新需求、完善協同共享產業生態。其中,在推動軟件產業鏈升級方面,強調要重點突破工業軟件。
該規劃提出,“十三五”規劃指標基本完成。截至2020年底,制造業重點領域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分別達到73.0%、52.1%,建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近100個,設備連接數量超過7000萬個,工業App數量突破35萬個,有力推動了制造業轉型升級。
不過,該規劃提出,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產業鏈供應鏈脆弱;二是產業基礎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存在短板;三是軟件與各領域融合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需進一步深化;四是產業生態國際競爭力亟待提升;五是發展環境仍需完善,“重硬輕軟”現象依然嚴重,軟件人才供需矛盾突出,知識產權保護需要進一步加強。
為此,該規劃提出要實現“四新”發展目標,即產業基礎實現新提升、產業鏈達到新水平、生態培育獲得新發展、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笆奈濉币贫?25項重點領域國家標準。到2025年,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主營業務收入達百億元級企業過百家、千億元級企業超過15家;建設2~3個有國際影響力的開源社區,培育超過10個優質開源項目;規模以上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4萬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
在主要任務方面,該規劃提出,要重點突破工業軟件,需面向數控機床、集成電路、航空航天裝備、船舶等重大技術裝備以及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領域需求,發展行業專用工業軟件,加強集成驗證,形成體系化服務能力;加快培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區塊鏈、工業互聯網等領域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軟件技術和產品。在激發數字化發展新需求方面,要求不斷拓展軟件在制造業各環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打造軟件定義、數據驅動、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新型制造業體系。 (孔昭)
《中國冶金報》(2021年12月07日 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