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郭達清
7月3日,商務部、海關總署發布《關于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的公告》。從8月1日起,金屬鎵(單質)、氧化鎵、氮化鎵等鎵相關物項,以及金屬鍺、磷鍺鋅、二氧化鍺等鍺相關物項,未經許可,不得出口。
鎵和鍺是重要的稀有金屬原材料,廣泛應用于戰略新興產業。金屬鎵甚至被稱為“半導體工業新糧食”,這次被列入出口管制的砷化鎵可用于制造高性能芯片,在這方面的應用上,目前沒有比砷化鎵有效的替代品。氮化鎵則是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半導體材料之一,在5G通信、新能源汽車,甚至軍事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鍺也被很多國家列為重要戰略資源,可用于新材料、太陽能電池等高新技術領域。
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2020年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中國的鎵金屬儲量居世界第一,約占世界總儲量的80%~85%。以中國在這些稀有金屬生產上所占的量的優勢,這項出口管制措施一旦實施,就不可避免地會對下游產業產生影響。
從市場反應來看,出口管制“效果”立竿見影——鎵、鍺市場報價隨即聞風上漲,幾乎“一天一個價”。據某媒體調查,做稀有金屬外貿生意的公司“電話都快被打爆了”“海外客戶都希望盡快把產品生產出來?!?/div>
資本市場也隨之“異動”,在出口管制公告發布后,相關鍺、鎵概念股連漲多日,多只個股觸及漲停,其中云南鍺業更是于7月4日至7月6日收獲“三連板”。一些投資者甚至誤以為鎵、鍺是稀土元素,間接拉動了證券市場上稀土板塊集體上漲,足見出口管制的沖擊力。
坊間一些觀點認為,面對外部勢力的打壓,忍耐退讓只會助長對方的囂張氣焰,迎來的很可能是得寸進尺。此時祭出反向“卡脖子”措施,效果顯著且兼具推廣意義。畢竟,我們的稀土等關鍵礦產也面臨著類似的處境。
本次出口管制產生的影響,給保障資源安全工作三點啟示。
一是要在適當時機把控好關鍵礦產資源的供給。通過市場規模和在特殊原材料上的優勢做出反擊,既可以保證國內資源安全,又可以起到反向“卡脖子”的效果,一舉多得。在當前供應鏈體系下,可研究推而廣之,應用到更多關鍵礦產資源領域。
以稀土為例,全球稀土資源分布廣泛,且長期以來絕大部分稀土供應均來自中國。盡管近年在需求迅猛增長的推動下,澳大利亞、美國、緬甸等地都逐漸成為離子型稀土礦供應的主要來源,使得全球供應格局日趨多元化,但中國仍然在全球稀土市場占據重要地位。把握好供應量,才能保證資源不會輕易流失,也可以進一步保障企業利益。
二是應當盡快提升關鍵礦產的加工利用水平。以稀土為例,稀土產業價值沿產業鏈從低端向高端呈裂變式增長的幅度相較于其他產業更為顯著。稀土精礦、新材料和元器件價值之比達到1:50:500。而我國稀土產業出口的產品主要是未經深加工的初級產品。這與我國部分中小企業過于追求短期利益、研發投入嚴重不足等密不可分。長期無序、盲目、過度開采和低水平開發,導致世界范圍內的稀土供大于求。工信部某領導曾在發言中說:“稀土沒賣出‘稀’的價格,只賣出了‘土’的價格。”這一局面還造成了國內稀土資源儲量消耗過快,可持續發展水平堪憂。稀土作為戰略資源,可發揮的作用遠不止于此,這些正是提升技術水平可以有效解決的。
三是提升關鍵礦物廢料的回收和綜合利用。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做好礦產資源回收和綜合利用,既可以節約資源,減緩礦產資源儲量消耗,又可以降低企業成本,減少因開礦帶來的污染??上驳氖?,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廢料綜合利用已成為鐠釹產品供給的重要渠道,其供應量已達到全部供應量的30%~40%左右。但在疫情影響下,磁材消費減少,廢料供應相對放緩。相信國內關鍵礦產資源的綜合利用將隨著經濟的復蘇而迎來新的發展。
總而言之,對關鍵礦產資源進行出口管制,該出手時應果斷出手。關鍵礦產資源的反向“卡脖子”是在特定背景下行之有效的反制措施,但反向“卡脖子”并不是最終目的。通過科學把控礦產資源供給,保障資源安全,保障國內各行業發展的原材料供應,為國內核心技術的突破和自力更生積累資源及發展后勁,才是長久之計。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陳燦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