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發布2022-2023年度第一批國家優質工程獎工程名單,由中國十九冶承建的瀘州市二環路(納溪段)工程榮登國家優質工程獎目錄,充分彰顯了中國十九冶交通(市政)道橋隧品牌的強大實力。
瀘州市二環路(納溪段)工程道路起于江陽區鄰玉街道興隆村,止于江陽區藍田街道肖灣村,全長約9.36千米,道路紅線寬度130米,雙向8車道。工程包括橋梁15座,涵洞、下穿通道18座,配套實施市政管網、人行道、交安、照明、綠化等附屬工程。項目承擔周邊過境交通的快速轉換,為主城三區提供快速互通,為城南組團和安富組團搭建起了快速連接通道,進一步加快了瀘州市現代化城市建設步伐,促使瀘州市加快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
研發橋梁施工技術,深谷架“飛虹”
瀘州,地處川南,永寧河、赤水河、沱江、長江四條河流交匯,屬四川盆地南緣與云貴高原的過渡地帶,山地面積占比56.14%,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不僅成就了群山疊翠的迤邐風光,還造就了絕壁深谷的險峻地貌。
地質資料揭示,工程區以第四系坡洪積層、沖積層為主,下伏基巖為中侏羅統上沙溪廟組巖層,其中第四系松散堆積層主要由種植土、雜填土、素填土、低液限粉質粘土、卵石土組成,地質條件極差。地面起伏大、垂直高差大,加之地表河流縱橫交錯,對于橋梁上部結構的支撐體系也有更高的要求。
自瀘州市二環路(納溪段)工程中標伊始,中國十九冶就敏銳地意識到了絕壁深谷險峻地貌的施工困難。公司積極組建優秀管理團隊,抽調具備相關工作經驗的精兵強將,編制創優規劃,明確目標、層層分解,識別質量控制點,制定質量控制措施和方案。在全體人員努力之下,項目前期工作進展地十分順利,但進入K1+610跨河橋施工時,技術團隊卻遇到了第一道“攔路虎”。
K1+610跨河橋位于深谷河灘地區,為現澆梁式橋,箱梁體積、重量大,墩柱最高達32米,分左、中、右三幅,跨越深谷河灘施工,橋梁支架安拆困難。為解決這些施工難點,保證施工安全及工程質量,項目部技術團隊自主研發“高支撐區鋼管樁組合支架法施工在現澆橋梁中的研究與應用”技術,提出了一種高支撐區大跨度現澆橋梁組合支架模塊化裝、拆技術,研制了一套高支撐條件下滿堂腳手架整體橫移系統,在確保架體整體穩定性的前提下,實現上部滿堂腳手架整體橫移。即先搭設滿堂支撐體系施工左幅箱梁,待左幅箱梁施工完成,將支架整體橫移至右幅,開始右幅箱梁施工,大幅減少了施工工期,為項目節約施工措施費用324萬,保證了項目施工安全及車輛正常通行,同時避免了對現有道路的破壞。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拔鞑胯F軍”們始終保持著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韌勁和斗志,在崇山峻嶺間以實際行動書寫了深谷架飛虹的美麗篇章。
創新土壤穩定技術,絕壁搭“天梯”
關關難過關關過,步步難行步步行,受制于當地的地勢起伏較大等特點,瀘州市二環路(納溪段)工程廣泛采用高路堤、深路塹設計,最高填方路堤達32米,最深挖方路塹達28米,且土質多為堅硬巖石,路堤填筑、開挖施工困難重重,因此高路堤、深路塹成為了項目技術團隊面臨的第二道“攔路虎”。
為保障施工順利進行,項目部研發了“高填方路基強夯”技術。技術團隊提出了基于變形狀態控制的高填方路基強夯處理設計方法,實現了強夯參數的定量設計,并提出了高填方路基強夯關鍵控制參數,對長期沉降監測常規強夯加固效果評價方法形成了有益補充。在此基礎之上,再根據工程實際情況量體裁衣、量身定制,確定符合工程實際情況獨一無二的強夯設計,以此確保強夯路基壓實度。
在土石方開挖過程中,項目采用機械效率高的大型挖機、鉤機進行作業,在確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深孔爆破開挖方式,對堅硬巖石路塹施工具有較好的效果,提高了巖方開挖效率。搶抓工期時,百余臺大型機械設備同時作業,一臺臺挖掘機揮動臂膀,在深谷絕壁上搭起“天梯”,奏響了一曲奮進凱歌。
項目部始終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始終將生態環保工作擺在首位,切實做好保護瀘州當地生態文明。為了減少施工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實現工程與沿線自然環境相協調,將環保建設理念貫穿于施工建設的全過程是中國十九冶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實踐。為了讓天梯穿上“綠衣”,工程邊坡坡面防護采用了當今最先進的土壤穩定技術——蜂巢約束系統,由于蜂巢格室是用高分子材料經超聲波焊接而成的蜂巢式三維網狀物,在其格室內填充泥土、砂石或混凝土等材料后,構成具有強大側向限制和剛度的結構,在確保邊坡穩定的同時,也能達到較好的綠化效果。同時,項目部根據項目所在地氣候,結合天氣預報,編制了詳細養護計劃,實現了綠化植被成活率達97%。
從邊坡綠色植物防護的“表面綠”,到逐步落實建設全過程的“過程綠”,再到“四節一環?!钡摹按胧┚G”,中國十九冶持續為打造“綠色生態酒城”貢獻力量。站在遠處眺望,綠意盎然,邊坡景觀依勢而建、錯落有致,與周圍環境渾然一體、和諧共存,瀘州市二環路(納溪段)工程猶如一條巨龍盤臥山頭,在青山綠水間飛舞。
巧用BIM技術,酒城筑坦途
修建一條公路,帶動一方經濟,潤澤一方百姓。項目自2020年正式交付使用,增加城市道路資源988680平方米,城市主干道提速35%,與瀘州的火車站、機場、高速公路出入口等各大樞紐都可以實現快速聯系。工程投運兩年多來,質量穩定、安全可靠,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從擘畫藍圖到建成通車,“追求卓越、鑄就經典”的國優精神始終扎根在十九冶人心中。瀝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標準差僅0.47毫米、高填方路基試驗檢測最大沉降量僅24毫米、“三背”回填各層壓實度均≥96%。十九冶人用“繡花功夫”對影響工程質量的人、機、料、法、環、測等因素進行全面精確控制,對重要部位、關鍵工序、特殊過程、薄弱環節進行重點管控,及時對常見質量風險點進行“全面體檢”、“靶向整改”,在毫厘之間盡顯匠心。
項目部積極利用虛擬施工技術,在保證施工安全質量及進度的前提下,對重點施工方案進行施工模擬,利用BIM技術動態模擬施工全過程,精細策劃施工順序。特別是在藍安立交場平布置上,有效地確保了“四節一環?!?,并制定了科學合理的交通導行方案,保障施工期間交通干線始終通暢。此外,利用GIS+BIM技術提高土石方調配效率及施工臨時道路等的合理性,有效地控制了臨時設施施工成本,讓施工現場進入“智慧時代”。
隨著市政道路建設成本逐年上升,如何提高項目創效能力,做好項目開源與節流工作,提升項目盈利水平?對此,項目部以創新創效為“牛鼻子”,積極開展自主創新技術研發,《高填方區路基及基層快速建造技術研究》《高支撐區鋼管樁組合支架法施工在現澆橋梁中的研究與應用》《液壓模板臺車多艙室同步施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獲評國際先進科研成果。此外,項目部還大力推廣新技術應用,促進工程品質提升,共推廣應用《建筑業10項新技術(2017版)》8大項、19小項新技術。
2021年6月17日,工程通過“中冶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驗收。通過技術研發及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施工效率,確保了施工質量,加快了施工進度,促進了安全生產和文明施工,給工程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經測算共計節約施工成本約1701萬元,讓科技創新成為項目創效的“關鍵變量”。
在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項目不斷加強過程質量控制,積極推動創優創獎工作,項目獲評四川省省級工法2項,獲專利授權12項,項目轉化應用自有科研成果1項,省級工法2項,專利9項。項目先后榮獲四川省建設工程天府杯金獎、中施企協設計水平評價成果獎、四川省綠色施工示范工程、中冶建筑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中冶安全生產標準化施工工地等重量級獎項,《公路水穩層快速攤鋪新方法》榮獲國家級QC成果獎。這些成果在中國十九冶后期承建的重慶江龍高速、重慶渝湘復線高速公路、云南永勐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項目施工中廣泛應用。
從崇山峻嶺到大道通衢,是千錘百煉,是精雕細琢,是全體十九冶人對質量“零缺陷”和“一次成型”的堅持和努力。展望未來,十九冶人定將繼續奉獻智慧和汗水、責任和擔當,演繹新時代筑路人的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