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內消費品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對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持續增強,消費已連續5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2019年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5%,比上半年提高0.4個百分點,且明顯高于資本形成總額及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但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8.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速為5.8%,低于GDP增速,2019年10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7.2%,增速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4.9%。這是否意味著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源后勁不足?該如何看待當前的消費,又如何促進消費的穩定增長?
我國消費增長有很大提升空間
到2017年,我國消費已連續1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2018年放緩至9%,今年前三季度又放緩至8.2%。從消費規律看,這一增速是我國消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2018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已超過38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如此體量龐大的消費市場,其增速逐步趨緩是必然的。這也是被發達經濟體反復驗證的客觀規律。
消費品市場增速同比回落,主要受占零售總額比重較大的出行類商品增速回落影響。前三季度,限額以上單位汽車類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0.7%,上年同期為增長0.2%;石油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7%,增速同比回落12.7個百分點。據測算,出行類商品拉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超過0.8個百分點。扣除出行類商品后,前三季度消費品零售額增速同比僅回落0.5個百分點,與上半年基本持平。
與此同時。消費市場也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一是服務消費支出較快增長。前三季度,居民享受更多社會化服務,各類服務消費支出較快增長。其中,隨著居民外出就餐次數增多和外賣行業的快速發展,居民飲食服務支出增長15.6%。隨著居民自由行旅游需求的增加,人均景點門票支出增長31.5%,人均旅館住宿支出增長20.1%。
二是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增長快于城鎮居民。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464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3%;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0379元,增長7.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353元,增長9.5%。
三是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加快,基本生活類商品增勢平穩。部分消費升級類商品銷售增速同比加快。前三季度,限額以上單位書報雜志和文化辦公用品類商品零售額分別增長11.5%和6.4%,增速比上年同期分別加快0.8和0.7個百分點。在消費升級類商品中,可穿戴智能設備、智能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新能源汽車等智能類商品快速增長?;旧铑惿唐繁3制椒€增長。前三季度,限額以上單位吃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9.8%,增速與上年同期持平,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日用品類商品增長13.6%,加快0.2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四是市場供給方式創新發展,網上零售規模持續擴大。前三季度,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0.5%,增速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高12.3個百分點,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9.5%,比上年同期提高2.0個百分點,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超過40%。
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的強大購買力,是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巨大消費力量,消費市場潛力大、韌性強、活力足、成長性好。雖然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較高,但消費率即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消費率高達80%—90%相比,我國消費增長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居民收入比重有待提高
2019年我國消費增長沒那么亮眼,一是居民收入比重有待提高。從國際角度看,我國的勞動者報酬占比低于發達國家。收入是消費的基礎,收入占比較小,寄希望消費大幅增長顯然是不現實的。
二是中等收入組的收入增速低。中等收入組的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對于擴大消費非常不利。因為居民中中低及中等偏上收入組才是消費的主力。
三是受財富效應影響。居民的消費行為不僅受到當期收入的影響,還會受到居民資產和財富變動的預期影響,因此財富的增值和減值也會影響改變居民消費信心和行為。
四是居民杠桿率較高。與國際對比看,中國家庭部門的杠桿率并不高。但考慮到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近些年居民杠桿率的攀升,不可避免地對消費產生一定影響。
促進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因素較多
我們認為,未來我國消費需求保持穩定增長的態勢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原因在于有促進消費需求穩定增長的有利因素。
一是政策支撐力度加大。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進一步優化供給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實施方案(2019年)》,提出六個方面24項措施促進消費。2019年4月召開全國性專題會議,推進落實消費升級行動計劃等促消費系列舉措,從提升城市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擴大服務消費、創新流通方式、優化消費環境五個方面發力。同時,各地也出臺了相應的促進消費的政策措施。政策利好因素不斷累積,對穩定消費預期、提振消費信心、激發居民消費潛力有基礎性性作用。
二是服務性消費增長空間大。中國改革開放前30年處于人口紅利階段,年輕的勞動人口較多,且絕大多數勞動人口經歷過貧困階段,儲蓄傾向高。而目前90后等逐步成長為中國消費的主力,消費理念發生了根本轉變,消費傾向更高。
三是城鎮化仍處上升期。2008年-2018年,我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發達經濟體的經驗表明這一趨勢還將持續,直至城鎮化率達到70%-80%。2018年底中國的城鎮化率約為59.6%,要達到70%-80%還至少需要10年。數據顯示,中國城鎮人均消費支出超過農村地區的兩倍。
四是新型消費模式不斷涌現。從消費對象來說,無論商品和服務,創新步伐都在不斷加快,會創造出更多的消費熱點;從渠道角度來說,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線上對線下賦能,線下企業不斷擁有互聯網技術,圍繞消費者需求開展商業業態和服務創新,從而使渠道與以往相比變得更新、更柔性,體驗更好。同時,分享經濟廣泛滲透,電子支付日益普及,5G、虛擬現實、超高清顯示、人工智能等技術不斷進步,將為擴大消費提供新動能。
五是資本市場的信心效應。目前股票市場的估值處于低位,A股市場有望進入區間震蕩、上行階段,投資者信心有望得以修復。能夠增強持有股票的消費者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提高其邊際消費傾向,從而促進消費水平的提高。
六是房地產的擠出效應有所弱化。2020年,中央堅持“房住不炒”,遏制居民加杠桿購房行為,逐步減輕房地產市場對消費領域的擠出效應,有利于消費增長。
多措并舉擴大居民消費需求
提高居民收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例,對于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優化經濟結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我國宏觀經濟步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繼續提高居民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中等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比例,依然是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應該堅持的政策目標。
一是努力提高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我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在絕對數量上已成為全球最大,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兩個比例的不足。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還不高。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群體標準線上限人數比例不高。過去近四十年,中國在成功減少近3億貧困人口的同時,使3億至4億人口步入中等收入群體行列。未來15年,還要使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
二是加快圍繞中等收入的制度創新。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有必要圍繞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積極推進制度改革和政策創新,讓經濟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應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為持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提供制度保障。
三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防止社會成員因疾病、失業、家庭變故、年老等陷入生活困境。
四是大力培養中等收入群體的新生力量。應貫徹落實中央精神,積極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強政策扶持,促使城鎮中的農民工就業保持穩定、職業不斷升級、技能不斷提高,享受到與城鎮職工相同的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幫助他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