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何惠平
2019年4月16日~18日,2019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隆重召開。本屆論壇主題為“創新、開放、綠色——聚焦汽車產業變革與機遇”。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上海市嘉定區人民政府區長陸方舟,OICA高級官員,VDA主席Mr. Bernhard Mattes,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夕勇等出席會議4月17日論壇并作主旨演講。論壇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兼論壇組委會秘書長師建華主持。
萬鋼在講話中指出,從去年新能源汽車進展情況看,2018年全球主要國家新能源汽車的銷售總量已經超過了200萬輛。中國的銷量在125.6萬輛,大概占我們新車銷售4.4%。截至2018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了290萬輛。占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53%。應該說中國為節能減碳、為全球氣候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他認為,把握好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方向應從堅持好發展戰略、著力科技創新、完善基礎設施、優化政策措施、擴大開放合作五個方面發力。
王瑞祥在講話中首先介紹了2018年全國機械工業和汽車行業的運行經濟指標。
他介紹,去年機械工業的增速是6.3%,實現主營業務收入是21.38萬億元,同比增長了6.05%,利潤實現了1.45萬億元,同比增長了2.18%。汽車產業在機械行業里面是最大的板塊,幾個主要指標都占到了全球機械工業30%以上的比重,大體在35%、36%。去年汽車產業是穩中略降,出現了一種新的態勢,產銷分別完成了2780萬輛和2808萬輛,同比是下降的,下降的幅度是4.16和2.76%,但是產銷總量仍然還是居于全球第一位的。去年的汽車出口是104.07萬輛,同比增長了16.82%。中國品牌的乘用車銷售是997.99萬輛,大數是998萬輛,占乘用車市場的42.9%,這個同比也是下降的,下降是1.79%,乘用車占到了40%多的市場份額。
當前,伴隨著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變革的蓬勃興起,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等新技術與其他產業在加快融合,深刻地影響著全球汽車產業的生態變化,競爭格局可以說正在重塑,置身大變革、大調整之中,“創新”成為發展第一動力,“開放”被視為發展的必由之路“綠色”已經作為發展的重要導向。如何推進我國汽車工業健康有序發展,應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對標高質量,以創新引領產業的轉型升級。
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源,我國汽車工業經過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現已成為世界汽車產銷大國,但是我們冷靜的思考,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大而不強等問題。我們要通過創新驅動,加快推動傳統汽車的改造升級,加快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要加快產學研用結合,培育和提升創新能力,為汽車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能,要加大重要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攻關力度,加快推進自主品牌的提質升級,加快拓展智能網聯整車數字化和自動駕駛等技術發展提供新空間,促進產業動能的轉換。要通過服務創新,加快促進商業模式,服務方式和移動出行服務等智能化、多樣化,培育擴大新市場,滿足日益增長和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實現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第二,要實施新的舉措,推動新一輪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汽車領域的合資合作起步比較早,而且成效顯著。汽車作為上下游行業關聯度較高的產業,離不開國內外廣泛的合作交流和融合發展,面對當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復蘇乏力,我們要更加牢固樹立改革開放的意識和全球視野,堅定開放融通、互力合作和共建“一帶一路”的信心,把握好發展大勢,看到我國正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有良好環境、開放平臺和不斷升級的龐大市場,仍是全球企業投資熱土和機遇來源。
第三,要聚焦新能源,打造節能環保、綠色的產業鏈。
當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是全球經濟發展的風向標,我國始終將污染防治作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攻堅戰和治本之策,持續推進,加以落實,也見到了成效。從機械工業來看,目前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都穩居世界首位,環境監測的儀器儀表、大氣污染防治設備、水質污染防治設備、固體廢棄物的處理設備都實現了連年增長的勢頭。新能源汽車在汽車市場比較低迷的情況下,這幾年保持高速的增長,2018年產量是127萬輛,同比增長60%,在全球市場的保有量占比達到50%左右,連續三年應該說也是居于世界前列的。作為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國已將發展節能與發展新能源汽車作為國家戰略列到了日程,把它視為我們促進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過的必由之路。
綠色節能是汽車產業發展的政策和環境的硬約束,我們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把綠色發展作為主基調,使研發、生產、銷售、服務各個環節都能夠得到綠色化的改進和增值,使汽車制造和汽車產品都能夠達到節能環保要求,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為兌現我們國家在國際上的承諾做出一定的貢獻。我們通過產業協同和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突破產業發展的瓶頸,通過兩化融合、智能轉型、推進綠色制造和節能降耗,構建綠色產業鏈和綠色交通體系,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舒適、環保、便捷、安全的產品和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