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新周期 穩住基本盤
扎實推動技術創新成為首鋼第一競爭力
首鋼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邱銀富
今年以來,面對鋼鐵行業供需矛盾進一步加劇,市場競爭日益殘酷的發展態勢,首鋼集團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做優做強鋼鐵業,以底線思維、系統思維、市場思維扎實推動既定經營方針、既定重點工作朝著高質量發展目標穩步前進,實現經營業績首季開門紅,總體盈利水平同比增長5%以上。歷經“十四五”前三年打好高質量發展基礎,首鋼集團形成了抗周期能力較強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推動技術創新成為首鋼第一競爭力”已經成為首鋼形成較強比較競爭優勢的重要支撐。
堅持提高政治站位,全力實現首季開門紅
進入2024年,首鋼集團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堅定“推動技術創新成為首鋼第一競爭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的首鋼場景”的戰略部署,把確保首季開門紅作為落實“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的具體體現,引導廣大干部職工反復沖鋒、攻關奪隘,有效推動各項工作穩中有進、進中提質、質提效增。
一是樹牢底線思維,引導一切工作奔著目標落實去。年初首鋼集團“兩會”就對行業的困難形勢做了充分的評估,統一了思想,我們將報告中作出的“四個牢牢把握”、“七個持續發力”工作部署,細化分解成81項重點工作,形成了全年工作的時間表、施工圖,并以“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的形式,組織各單位對號領令,知責擔責,決不因為外界條件的變化而降低既定的工作標準、調整既定的工作目標,確保節奏穩、成績實,以可能達到的最高標準推動各項工作效果落袋為安、落賬為實。一季度以來,通過建立多種管理機制,緊密圍繞年度預算任務,聚焦經營重點,形成降本增效重點工作,持續跟蹤推進;以降低生鐵成本為核心,圍繞資源高效配置、高爐高水平順穩、庫存精細管理等,建立“鐵前一體化”運行制度;堅持按月評價“消項”,開展多維度對比分析,以“能源成本、環保成本、物流成本和質量成本”為抓手,建立常態化對標工作機制,瞄準市場和標桿企業持續開展工藝對標和管理對標,鋼材銷售價格、噴吹煤、焦炭采購價格分別跑贏市場0.14個、2.14個百分點;京唐公司比行業低108元,行業排名第5,股份公司鐵成本排名進步27名。
二是樹牢系統思維,引導一切工作奔著效率效益去。堅持“系統穩則經營穩,系統強則應對變化、戰勝風險挑戰的能力強”的實踐認知,組織引導各單位聚焦產線生產能力“四個極致”目標反復沖鋒,以極致的工作追求、極致的目標達成,全力推進各產線效率效益提升。首鋼股份鐵、鋼、軋界面高效協同聯動,鐵水溫降指標刷新歷史紀錄,“破九進八”比例大幅提升;兩條熱軋線直裝率較去年提升近一倍,兩線雙鋼軋制月均塊數均破千;電工鋼產線多次創出新紀錄,效率不斷提升。首鋼京唐牢牢把握“產品、成本、低碳”主線,提升“高品質制造、高效制造、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水平,全流程保持高水平穩定運行。高爐焦炭負荷達到歷史最好水平;2250熱軋、MCCR產線連破紀錄。強化市場導向,累計完成新產品開發22項,產品認證60項。以汽車板為代表的品種鋼比例大幅提升,汽車板產量同比增長21%,其中,3月份鍍鋅汽車板首次突破14萬噸大關。首鋼國際各業務板塊在穩住基本盤的基礎上創出新水平,礦產資源板塊克服市場挑戰、把握市場機遇爭取效益最大化,實現利潤同比增長;鋼材出口板塊一季度累計簽約完成年度預算26%,其中三大戰略產品占比同比提升3個百分點。
三是樹牢市場思維,引導一切工作奔著價值創造去。堅持以技術創新為引領,深度融合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在行業競爭中去定義高端領先產品,在需求側的增長中去定義特色產品,以產業鏈頭部企業的滿意度去定義服務能力,突出價值導向,持續構筑“長板”比較競爭優勢。一季度以來,我們堅持將市場思維體現在“問”在市場,“落”在現場,以市場的產品需求、價格需求倒逼產品結構優化、產品成本優化、產線資源配置優化,推動“制造+服務”、關鍵核心技術、“數智”賦能、技術創新體系“長板”優勢進一步凸顯。首鋼京唐MCCR產線1000-1300MPa薄規格馬氏體鋼開發及應用技術研究、高堿度球團礦制備及高球比冶煉技術研究、大廢鋼比汽車板冶煉技術研究日有所進,持續突破;鍍鋅線生產智能化關鍵技術研究及應用等項目有效助力產品和服務能力提升;形成技術研究院牽頭抓總、總工室技術支撐、各單位發揮主體作用、企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技術創新體系,為不斷增強技術創新引領作用,推進“一引領兩融合”創新實踐,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堅實支撐。
堅持“三定三不要”原則,堅決擁護“反對低價傾銷,抵制惡性競爭”倡議
面對市場沖擊,企業對現金流的關注重于對利潤的關注,利潤表是“面子”,而現金流量表是“里子”。要過日子首先就要?,F金,這是當前的現實選擇。首鋼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理性把握生產節奏,合理控制鋼材庫存,積極踐行“以銷定產,不把有限的現金都變成庫存;以效定產,不產生經營性失血;以現定銷,不把有限的現金都變成應收款”的經營原則,落實“八注重”(注重盈利能力穩步提升、注重資金高效運轉、注重改善資產質量、注重極低成本管理、注重資源高效配置、注重對標管理、注重委托管理責任、注重總部健康運行)經營方針和“三個三”(三天做一次經營決策、三個月聯動考慮資金運作安排、做好未來三個月市場持續惡化的準備)經營策略,深入研究市場趨勢,深耕產品優勢,深挖降本增效,把內部工作做到極致,努力化解經營風險,保持穩定的現金流,主動適應需求總量和結構變化,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確保有利潤的收入和有現金的利潤。今年一季度“兩金”周轉天數比上年降低1.66天,存貨周轉天數比上年降低1.68天。
積極促進行業平穩運行有序發展,勇擔責任使命
當前鋼鐵行業的發展格局發生了明顯變化,面對產能過剩和結構分化的雙重壓力,要把鋼鐵行業面臨的壓力轉化成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的動力,為鋼鐵行業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不懈努力。
首鋼集團堅持“推動技術創新成為首鋼第一競爭力”的戰略部署,堅定走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之路,通過技術創新、履行社會責任,堅持把綠色作為企業發展的鮮明底色,從全生命周期視角重視產業鏈可持續發展,努力成為全球鋼鐵行業綠色低碳發展的科技先鋒。倡導公平競爭,反對惡意競爭和價格戰,維護市場秩序和行業利益。
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依靠創新實現動能轉換,夯實發展新動能之基
鋼鐵行業當前“三高三低”局面,主要是供需錯配造成的,鋼鐵行業未來只能是減量發展。減量是在中國當前條件下必須要經歷的過程,減量發展重點是更高質量的發展。作為傳統工業企業代表,鋼鐵行業發展應當聚焦技術創新、綠色低碳、數字化轉型。新質生產力所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的特征,正是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選擇,也是打造比較競爭優勢的一大利器。從目前看,鋼鐵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面臨的難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研發投入強度仍偏低;與國際先進鋼鐵企業比,原始創新能力亟待增強;行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尚沒有形成協同攻關合力,創新體系仍需進一步完善。對鋼鐵行業而言,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意味著另起爐灶,而是在采用“高技術”方式推進傳統鋼鐵業轉型升級的同時,與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培育協同推進。鋼鐵企業要想走出困境,就要堅持創新驅動,不斷鞏固和提升比較競爭優勢,推動行業實現發展質量向更高效率、更有韌性、更可持續轉變。
綠色低碳為未來鋼鐵工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建議著力研究綠色低碳重大技術創新支持政策。設立國家鋼鐵低碳技術創新中心,推動行業低碳綠色轉型。在國家層面構建顛覆性重大技術創新長效研發機制。對于氫冶金技術、CCUS技術等成本效益尚不明顯的顛覆性技術,構建長效研發機制,以減少各企業間重復研發造成的資源浪費。
建議推動鋼鐵行業納入碳市場政策。從鋼鐵行業碳配額分配方案研究、鋼鐵行業MRV體系完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修訂等方面開展工作,適時推進鋼鐵行業納入全國碳市場。
建議完善綠色低碳鋼鐵產品推廣應用標準政策體系。圍繞建筑、交通、能源、橋梁等重點行業需求,開展鋼鐵產品綠色設計,建立標準體系。推動制定我國低碳鋼、零碳鋼標準,在國際規則制定中發揮引領作用。研究建立政府綠色低碳產品采購機制,將鋼鐵行業EPD平臺等第三方數據納入評價體系,不斷豐富綠色低碳產品政府采購清單,為綠色低碳鋼材產品提供有效的市場需求。
建議研究制定低碳驅動下鋼鐵行業總量下行階段的人員安置系列政策。設立專項資金解決綠色轉型中的工人失業和就業問題,主要用于再就業員工的培訓補貼、求職補貼、異地就業補貼、安置補貼等。研究由國家或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設立兼并重組專項基金,向鋼鐵企業提供金融資助,減輕重組成本壓力。
建議研究制定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財稅與金融支持系列政策。強化資金引導作用,將應對氣候變化議題納入國家支出預算。健全完善鋼鐵行業綠色金融標準體系,修訂綠色產業目錄、綠色信貸標準等。將綠色發展指標納入對商業銀行、保險和證券部門的評定考核體系,促進金融機構將可再生能源、低碳技術研發、綠色產業鏈體系建設等項目納入支持范疇,加強對鋼鐵行業綠色低碳轉型項目重點支持。建立綠色低碳轉型項目財稅優惠目錄,提高綠色低碳產業項目適用優惠稅率的便利性。
建議降低國產鐵礦石稅負水平,提升產業鏈韌性和鐵礦資源保障能力。中國鐵礦資源稟賦差,制造成本高,各種稅費高。高成本造成國內鐵精粉產量偏低,自給率僅有20%左右,對進口鐵礦石價格起不到平抑作用。推動降低自產礦稅費,提高企業投資積極性,增加自產礦產量。
建議優化廢鋼稅收政策,推動行業健康發展,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加快推進配套政策措施出臺和落地,進一步優化鋼鐵企業在廢鋼采購環節的稅收政策,推動資源綜合利用行業持續健康發展,降低鋼企稅務風險。推動修訂再生鋼鐵原料標準,放寬夾雜物含量等指標,將廢鋼視為綠色可循環戰略資源,不列入固體廢物管理,對再生鋼鐵原料進口增值稅進行退稅或免征,降低進口成本。多途徑擴大再生鋼鐵原料進口,降低對進口鐵礦石的依賴。
首鋼集團將瞄準國家戰略需求,拓展產業發展空間。一方面,拓展產品應用空間。緊跟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光伏、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布局研發一批極高強度、極耐腐蝕、極端溫度、極限規格等應用方向的新材料;另一方面,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鋼鐵業綠色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同時培育布局工業尾氣制乙醇、生物質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