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完成督察反饋工作。督察組向云南、廣西等八省區通報了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績、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移交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問題。督察組要求八省區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中國冶金報社小編對督察反饋中提到的鋼鐵及相關產業的問題進行了梳理:
山西省
上馬“兩高”項目愿望強烈,能耗雙控抓得不緊,審查監管責任落實缺位。晉中、呂梁、運城3市“十三五”期間多次未完成年度能耗雙控考核目標,煤炭消費量急劇增加,被國家有關部委通報批評;“十四五”仍在大力發展焦化、鋼鐵等“兩高”項目,多個項目在水資源論證、煤炭消費等量減量替代、節能審查等方面存在手續不全問題。
鋼鐵行業去產能弄虛作假。全省2017年以來批準實施的18個鋼鐵產能置換項目中,只有一個減量置換比例符合要求。全省60家在產鋼鐵企業中僅有40%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忻州市代縣、繁峙縣球團企業大氣污染嚴重,普遍存在治理設施簡陋、煙氣超標排放等問題。
能源革命綜合改革攻堅克難不夠,削減非電用煤工作中對焦化行業“網開一面”,焦化行業2020年耗煤量突破1.3億噸。焦化行業環境問題突出。焦化壓減產能敷衍應對,晉城市落實壓減任務搞平均攤派,不區分節能環保情況,將40萬噸壓減任務按產能比例分攤到企業,導致部分企業直接成為落后產能,與壓減產能初衷背道而馳;呂梁市不顧實際情況,把壓減指標簡單分攤到在建或新建企業,引起企業強烈抵觸。一些企業環境違法問題頻發。金暉煤焦化公司等9個項目手續不全,擅自開工建設。
礦產資源開發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突出。南峪口、宏盛鐵礦侵占臭冷杉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268畝土地非法堆放尾礦砂。
廣西壯族自治區
“兩高”項目管控不力。在未完成“十三五”碳排放強度控制目標,六大高耗能行業能源消費量占比、煤炭消費量占比持續增加的情況下,廣西“十四五”上馬“兩高”項目沖動依然強烈?!笆濉逼陂g,防城港市萬元GDP能耗強度上升42.5%,其粗鋼產能在“十四五”期間仍將大幅增加。一些領導干部對高質量發展的認識有偏差,北海市、防城港市不顧產業布局現狀和規劃要求,爭搶鋼鐵項目落戶。
河南省
一些地方認識和行動仍存在偏差,控制“兩高”態度不堅決。河南省“十四五”能耗雙控形勢十分嚴峻,安陽市作為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按要求應于2020年組織淘汰4.3米以下焦爐,涉及焦化產能660萬噸/年。但安陽市不顧產業結構偏重、環境空氣質量在全國排名長期靠后的實際,違反“以鋼定焦”要求,將某鋼企淘汰并按政策外遷的180萬噸/年焦化產能“一女二嫁”,算作本市壓減指標,規劃建設480萬噸/年焦化產能,導致安陽市2020年焦化產能(含在建)仍為1020萬噸/年,焦鋼比達0.58,高出國家要求45%。此外,平頂山市汝豐焦化有限公司120萬噸/年焦化產能改造升級項目未取得土地、環評等審批手續,違法開工建設。
云南省
“兩高”行業產能控制不力,因能耗雙控任務完成不力被國家有關部委預警提醒。一些地方和部門產能置換把關不嚴,焦炭等行業產能零增長目標落空。云南成發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置換的105萬噸/年焦化產能中,85萬噸/年來自于2013年之前已淘汰關閉企業的落后產能,10萬噸/年是批而未建的“無效產能”,有效產能僅10萬噸/年。楚雄州德勝煤化工有限公司2011年應淘汰的4座搗固焦爐截至督察進駐時仍在生產。
一些地方在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方面不敢擔當作為。昆明市為保住某鋼企工業產品許可證,不顧其不達環保要求實際,讓其2020年6月恢復生產,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突出。
云南省現有歷史遺留廢棄露天礦山約8000座,占損土地面積位居全國前列,但生態修復工作嚴重滯后。上廠鐵礦未按要求開展恢復治理。
遼寧省
有的地方對綠色低碳發展理解不夠深刻,還存在傳統路徑依賴,對“兩高”項目管控不力。各地上報擬投產達產重點用能項目中,有37個項目沒有取得節能審查意見就擅自開工或建成投產,涉及新增綜合能耗1000余萬噸標準煤。鞍山恒盛鑄業有限公司未取得節能審查意見就違規上馬高爐煉鐵項目,已累計生產生鐵34萬噸。
安徽省
“兩高”項目管控不力。省經濟和信息化部門未落實“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嚴禁新增鑄造產能”要求,長期未制定鑄造行業產能置換辦法,各地鑄造項目盲目無序發展,新增產能10.9萬噸/年。省發展改革部門監管不到位,“兩高”項目違法建設問題突出。六安市安徽金日晟礦業有限公司150萬噸/年球團項目未取得能評審批手續,2019年違規開工建設,省、市、縣三級發展改革部門明知其違法行為卻不制止。
江西省
工業園區污染管控不嚴。萍鄉弘源煤化工公司長期違法生產,投產十余年一直未按要求將濕熄焦改造為干熄焦,熄焦廢水超標排放。
礦山整治修復走過場,現場抽查新余、贛州等地13座礦山,均存在虛報整改進度問題,部分礦山甚至未進行任何修復。
湖南省
存在“兩高”項目上馬沖動現象,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項目堅持續建。某鋼企所屬東安石灰石礦資源綜合利用項目未進行能源評估就已開工建設。
部分區域及工礦場地重金屬污染嚴重,涉重尾礦庫、廢棄礦山多。部分歷史遺留涉重廢渣治理進展遲緩。全省各類廢棄礦山達6950座,大部分未落實“誰開發、誰治理”要求,生態修復率不到45%,部分修復工程浮皮潦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