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冶金報 中國鋼鐵新聞網
記者 徐可可 報道
記者 顧學超 攝影
7月31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六屆二次理事(擴大)會議在江蘇省張家港市召開。此次會議以“堅持科技創新引領 走高質量發展之路”為主題,在“十三五”和“十四五”交替的重要時間節點上,暢談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聚焦鋼鐵行業面臨的新形勢,定位新的創新發展目標和任務。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在會上指出了下一步中國鋼鐵工業科技進步的方向。
(圖為何文波)
何文波指出,我國鋼鐵工業通過學習、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創新能力持續提升,在標準、專利、產品和技術開發等領域取得一系列顯著成績,但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創新短板依然突出。原創性技術成果不足、基礎理論產業融通技術研究還有待加強、一些前沿技術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缺失、資源能源限制嚴重、智能化仍需深入等問題還存在,一批急需的關鍵高端產品仍需進口。特別是由于長期以來粗放式發展積累下來的深層次矛盾,迫使我國鋼鐵工業在面對國際技術飛速進步和市場環境深刻變化時,需要更加重視科技進步。這些都是我們實現高質量發展、從鋼鐵大國邁向鋼鐵強國必須解決的問題。
“何謂鋼鐵強國,我想就是在數量第一的基礎上,進一步體現我們的大國態度和大國責任,從創新上說就是要有能力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科技發展潮流,要有能力研發先進產品保障下游產業發展需求,要有能力保持鋼鐵工業持續發展能力,要有能力為中國和世界的發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貢獻。這是我們這代鋼鐵人和科技工作者肩負的歷史使命,需要我們以自主可控為戰略基點,以綠色化和智能化為核心主題,瞄準關鍵短板發力,構建創新生態圈,走好科技創新之路。”他說。
何文波認為,下一步中國鋼鐵工業科技進步要抓住三個突破點。
第一,將核心技術攻關作為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創新的重要性,指出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最大隱患,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自立更生。 2019 年,我國進口鋼材 1230 萬噸,占國內鋼材消費的比例為1.4%,多數為正常貿易行為,遠低于世界鋼材進口占消費 24%的平均水平。進口鋼材中,仍有約 20%尚未實現自主可控,雖然量只有200多萬噸,但多用于國內重點工程、重大裝備、國防軍工等關鍵領域,極易受制于人。此外,我國在低碳冶金、近終形制造、智能制造等技術方面仍處于跟隨狀態,部分核心檢測和控制裝備仍依賴進口。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鋼鐵仍將為世界發展和人類進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防腐、耐蝕、成型、焊接等應用技術與鋼鐵材料發展結合不緊密,限制了鋼材應用范圍。
展望未來,鋼鐵工業要實現從跟跑到領跑世界鋼鐵工業的跨越,要從根本上將科技創新“補短板”“強基礎”“促提升”統籌推進,既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鋼鐵材料和核心技術,又要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還要通過前瞻性、原創性的創新成果提升產品開發、產業升級的先發優勢和后續勁頭。 下一步,我們要強化戰略導向和目標引導,還要瞄準科技前沿,最終實現核心技術的迭代升級與引領。
第二,將綠色化和智能化作為科技發展的兩大主題。2019年我國粗鋼產量達到歷史最高的9.96億噸,未來一段時間內也將保持較高水平。在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如何保持甚至拓展鋼鐵工業未來發展的空間,已經是鋼鐵工業必須面對的問題。在此背景下,綠色化、智能化將是鋼鐵工業創新發展的兩大主題。
鋼鐵行業是我國排放工業煙氣、消耗資源、產生固廢的主要行業之一。根據生態環境部“關于發布《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的公告”(公告2020年第 33 號)數據顯示:2017年,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 82.31萬噸,氮氧化物排放量 143.42 萬噸,顆粒物排放量 131.12 萬噸,分別占工業源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的 15.56%、22.20%、10.32%。目前,我國鋼鐵生產仍以傳統高爐流程為主,電爐短流程比例不足10%。“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全面落實鋼鐵行業超低排放,但是在鋼鐵超低排放改造實施過程中,還存在相關技術儲備不足、現有技術投資運行成本高昂、忽視非常規污染物等問題。2015 年《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明確提出,中國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 2005 年下降 60%-65%。同時,在全球最嚴格的鋼鐵環境保護標準倒逼下,我國已經掌握了部分世界領先的節能減排技術。
面對并存的機遇與挑戰,需要鋼鐵工業順勢而為,力爭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綠色發展。一方面,鋼鐵企業要圍繞煙氣治理、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節能降耗等重點領域自主 開發新技術新工藝;另一方面,要合理提升電爐短流程比例,研發低碳冶金新技術,拓展節能減排新途徑,實現鋼鐵工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智能制造在全球范圍內快速發展,對產業發展、分工格局和推動形成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帶來重要影響。無論是德國工業 4.0,還是美國再工業化戰略,都將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積極培育制造業未來競爭新優勢。但目前我國多數鋼鐵企業還停留在“兩化融合”階段,生產過程中大數據 等智能化技術未能充分應用,存在重智能硬件基礎建設,輕智能系統集成升級,以及企業智能提升動力不足等問題。鋼鐵工業需要充分把握新一代信息技術帶來的產業革命契機,將智能傳感器、第五代移動通信、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智能化技術融入鋼鐵制造和運營決策過程 中,全面培育鋼鐵發展新動能,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打造我國鋼鐵行業競爭新優勢。
第三,將創新生態圈建設作為科技發展的切入點。鋼鐵產業經過多年發展,已擁有了不同類別的創新資源,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創新體系也已基本建成。未來,產業創新體系建設的重點應放在整合各類創新資源,以“育主體、建模式、 造環境”為重點,逐步建成各類創新主體協同互動和創新要素高效配置的創新生態圈。
一是要培育和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目前我國鋼鐵產業集中度不高,創新資源分散,研發整體能力偏弱,需要專業化企業或大型鋼鐵企業在創新中發揮主體作用,加強科技創新投入,加強企業間、上下游用戶、科研院所的協同創新,形成合力,為產業提供更強大的技術支撐。并通過兼并重組,資本運作等方式提升創新資源集中度,逐步解決創新載體分散,資金、設備、人才等創新資源重復配置問題。
二是要構建協同創新模式。從創新資源調配角度看,創新生態圈要著力突破單個資源能力限制,推動創新從單打獨斗向協同作戰轉變。特別是要利用智能制造技術的快速發展,集中創新資源,高效、有序提升重點鋼材產品和產業關鍵技術的供給和支撐能力。
三是營造寬松有序的創新環境。建議政府及企業還需要重點在改善政策、法制環境和創新氛圍上多下功夫。在國家重大工程上,優先選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鋼材產品和技術裝備,加快成果轉化。要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防止侵權得利的“劣幣驅逐良幣”亂象。要不斷改革創新人才的培養和考核機制,賦予科技
人員更大的創新空間和積極性。要強化標準引領,完善標準體系,按照標準先行的理念,堅持科技研發、標準研制和產業發展一體化推進。既要堅持深挖國有企業創新潛力,又要發揮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快靈?!碧攸c;既要發揮政府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優勢,又要發揮社會資本的市場配置作用;既要保證自主創新, 又要堅持開放合作。
何文波強調,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將繼續發揮好政府和企業的橋梁紐帶作用,堅持為企業服務、為行業服務的職責定位,要依靠企業,依 靠會員,努力做好工作,為推動鋼鐵工業科技創新、建設創新型鋼鐵作出新貢獻。
一是要組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和政策研究,形成核心技術清單和具體措施,作為指導我們行業科技工作的根本遵循。二是要組織開展行業共性技術協同創新與研發。針對一些行業普遍關心的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應用技術基礎,通過國家項目集中行業力量和研發資源,重點攻克行業關鍵共性技術難題,協會也計劃推 進建立行業共性技術研發項目,鼓勵產業間開展原創和跨學科的自主創新研發,探索行業共性技術協同創新機制。三是要加強技術轉移與成果產業化推廣工作,建立行業成果項目庫,搭建技術轉移與孵化平臺,推進技術市場的發展。四是要推進行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人才培養和平臺建設。強化行業試點與示范聯 盟培育工作,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鼓勵科技工作者和優秀團隊持續創新,引導科技工作者發揮“工匠精神”,建立行業科技工作者和優秀團隊表彰制度,在行業內構建積極的創新氛圍。
“回顧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我們當前面臨難得機遇,具備堅實基礎,擁有無比信心。但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創新的道路從來不會是一片坦途,我們必然會面臨各種重大挑戰。希望全行業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為實現中國鋼鐵由大到強轉變,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奮斗。”何文波最后表示。
(圖為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