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臨港臨空臨光谷,鋼鐵產業百年來薪火相傳,依托優越的交通條件和雄厚的工業基礎,湖北省黃石市西塞山區緊緊抓住城際發展機遇,依托江、立足鋼、對接港,走好“特鋼”路。
作為全國第二大特鋼產業集聚區,面積29平方公里的西塞山工業園區先后獲批“國家火炬特鋼特色產業基地”、省級“承接特鋼新材料產業轉移示范區”。園區緊扣現代化特鋼之城建設目標,圍繞“特鋼+特定方向”,聚焦高質量發展主題,以特鋼為龍頭,電子信息、醫藥化工、臨港總部為重點,總部經濟、塊狀經濟等產業為支撐的“1+3+N”特色產業體系底盤不斷夯實。抓好特鋼產業提質發展,推動特鋼產業補鏈強鏈擴鏈,培育新質生產力,全力打造全國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特鋼產業基地和千億特鋼產業集群。
西塞山工業園區打造特鋼產業集群
01 | 鎮園共融,產業發展與生態整治同行
河口鎮半山半水,自古以來沿江沿湖一帶人民以漁業為生,兼以農業、林果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河口鎮針對本地特點,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自然資源,積極發展鎮村企業,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建材、航運為支柱,輕化紡加工為后勁,工農貿相配套的生產經營模式,經濟實力日益增強。
高速發展期間,河口鎮處于規劃盲區,近150余家的小采石廠、小水泥廠、小碼頭、小煉鋼廠等鄉鎮企業與民營企業無序發展,散、亂、污企業遍布夏浴湖、黃家灣水庫、涼山、石磊山、石龍頭周邊;境內的原黃陽公路、江堤路、中宏路、大排山路,車輛超載拋灑隨處可見;夏浴湖邊雜草叢生、污水橫流,加上過度養殖,幾乎變成了臭水塘;沿黃荊山脈的石磊山、大排山、石龍頭等余脈部分山體破碎,青山失色,地質災害陰霾籠罩,隱患密布。
2008年8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復同意成立湖北省西塞山工業園區。原西塞街辦、河口鎮、工業園區合署辦公。該鎮遂由城郊型農業轉向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由農村逐步發展成為新興工業區。為便于進一步統籌發展,2012年,原西塞街道辦事處撤銷,與河口鎮合并且保留河口鎮建制,形成現在的鎮園合一的西塞山工業園區。
2016年6月,西塞山工業園區對轄區范圍內企業開展了環境違規項目整治行動。到2020年關停、轉型升級企業134家,取締長江非法碼頭16家、違規小采石場4家。其中,夏浴湖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入選2022年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整改典型案例,作為正面典型在全國推廣。
目前,西塞山工業園區已匯集以大冶特鋼為鏈主企業,加恒實業、紅睿馬、飛沃及模具鋼產業集群等特鋼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百余家,2024年上半年特鋼產業實現產值183億元。初步形成了以特鋼和延伸加工為主導產業,集合裝備制造、新型材料、生物醫藥產業為一體的特色產業體系,在產業升級、“兩化融合”、技術進步、自主創新、節能減排等方面走在全省前列。
河口鎮工業農業并進,緊抓建設城郊型田園綜合體的機遇,依托獨特自然文化稟賦,深挖鄉村旅游資源潛力。充分發揮“一江、兩山(黃荊山、西塞山)、三湖(夏浴湖、栗子湖、翡翠湖)”自然資源,張志和詩詞、西塞神舟會非遺文化資源,積極引進特色種植養殖項目和文旅休閑體驗項目。大力發展節會經濟,打造本土特色的農旅文創產品,連續舉辦張志和桃花節、新港荷花節和螃蟹美食節,開展西塞神舟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雙豐收。臨江依山環湖的生態文旅鄉村振興產業已具雛形。
河口鎮與西塞山工業園區鎮園合一
02 | 補鏈強鏈,推進特鋼產業鏈轉型升級
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和“新常態”發展階段的到來,綠色發展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西塞山區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著力推進特鋼產業鏈轉型升級。
作為西塞山區經濟發展的主陣地、主戰場和主引擎,西塞山工業園區聚集了以大冶特鋼為龍頭的一批行業骨干企業。長江大保護背景下,園區面對轉型升級的挑戰,堅持把特鋼產業作為首位產業,聚焦特鋼延伸產業鏈條、深化運用供應鏈思維,通過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推進特鋼產業集聚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西塞山區發揮特鋼原材料等五大優勢,深入實施“全鏈條”項目建設攻堅行動。上半年,新簽約特鋼產業鏈項目23個,建能機械、優特模具(一期)等13個項目建成投產,12個項目已開工,天新特鋼產業園入駐率達73%。特冶鍛造三期、工業集中區(四期)和緣智造等重點項目土地征收加快推進。特鋼產業生態日趨完善。
西塞山工業園區強化平臺建設,依托大冶特鋼研究院、黃石科創模具技術研究院等國家和省級科創平臺,帶動新冶鋼汽車零部件、天源模具等鏈上企業轉型發展。
“我公司重視新型模具鋼產品的研發與提升,是武漢科技大學中試基地?!秉S石元祥模具材料有限公司銷售經理瞿賦介紹,企業在二期項目萬祥模具配置了自動化軋機和先進制造設備CNC,可生產厚度從8毫米到80毫米、最大寬度810毫米規格的50余種模具鋼產品,填補了西塞山區特鋼產業鏈上的又一個空白。數字化轉型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減少了能源消耗,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瞿賦說:“去年企業產值1億元,今年預計可以突破2億元?!?/div>
“毗鄰大冶特鋼,大大節省了我們的運輸成本和時間,同時也為我們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能源?!焙奔t睿馬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產品副總張秋介紹,大冶特鋼在冶煉中產生的焦爐煤氣,是紅睿馬生產所需的清潔生產能源。在政府部門協助下,紅睿馬鋪設兩公里的管道將焦爐煤氣輸送至生產車間。張秋說:“循環使用焦爐煤氣是一種很好的節能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燃料成本。焦爐煤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與天然氣相比,它的碳排放量減少了將近兩成,可以幫助企業達到更高水平的節能減排,實現綠色發展。”
目前西塞山工業園區已落戶企業270家,其中規上企業85家。園區通過激勵特鋼產業鏈企業不斷精進產品與工藝設計、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加強污染防控等,以引領企業邁向綠色低碳的轉型之路,實現降碳、減污、增長協同推進,有效減少了污染排放,保護了長江生態環境。
黃石科創模具技術研究院
特鋼產業鏈延鏈企業紅睿馬生產車間
03 | 綠色低碳,引領多元產業蓬勃發展
西塞山工業園區引導重點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綠色低碳技術、裝備、產品等不斷拓展,有效推動工業企業提級提能。園區以特鋼產業為核心,引領著電子信息、醫藥化工、臨港總部經濟等多元產業蓬勃發展。
園區依托化工園優勢,發揮振華化學龍頭帶動作用,加快迪賽新材料項目建設,積極服務大誼、中康等企業,推動醫藥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
今年,湖北振華化學股份有限公司以鉻氧化物(綠色鉻基新材料)入選第八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名單。作為先進石化化工新材料領域的領軍企業,振華化學專注于綠色鉻基新材料的研發與生產,新材料在冶金、航空航天等領域具有廣闊應用前景。企業加大投入,完善綠色制造,推行綠色設計,致力于鉻鹽清潔生產,打造全流程循環、鉻鹽全產業鏈生產。通過窯尾余熱梯級利用,降低煤耗,減少碳排放;焙燒窯深度收塵和低溫催化脫硝技術實現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超凈排放”;工業廢水全流程回收,實現“零排放”。
電子信息是西塞山工業園區重點產業之一,園區進一步壯大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推動產業綠色化、綠色產業化。浚山科技、名揚紀涵、綠創電子等均為行業內隱形冠軍。
在黃石市慧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200臺數控機生產正酣。該公司總經理鄧宏平介紹:“今年,我們公司積極突破困局,轉向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賽道。”
自2017年投產以來,慧鋮電子一直致力于移動通信和電子領域的發展,2019年產值達到2380萬元。2021年以前,企業主要生產手機金屬外殼、智能手表、平板、軍工高精密零部件等。然而,隨著市場不斷變化,上游產業波動導致公司訂單驟減60%,效益受損,2023年產值僅600萬元。面對這一挑戰,慧鋮電子決定轉型并積極擁抱新能源市場。企業投資引進了數十臺高精度數控設備和5臺數控機床,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
汽車安全部件的精度要求嚴格,合格率必須達到100%。年初,慧鋮電子產品合格率徘徊于96%的門檻,尺寸偏差、焊接泄露等問題頻現。企業迅速集結技術精英,經過十余日反復實驗與探索,最終找到關鍵問題,重復定位精度不足。隨后,企業增設四軸聯動輔助設備,巧妙融合三道工序,產品在一個機器內一次成型,提升效率的同時,降低能耗。
“如今,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訂單已占據公司訂單總量的一半,今年產值更是有望回到1500萬元水平。我們將持續推進生產方式和產品向智能綠色升級,爭取在三年內將年產值提升到3000萬元以上?!编嚭昶秸f。
隨著深圳鹽田港長江總部落戶,西塞山區依托鹽田港長江總部大廈,建設總部經濟1號樓、2號樓,吸引更多國內外大型水運、空運、物流企業在西塞山區設立分部,帶動港口物流、航運服務轉型升級,打造黃石航運物流中心。
西塞山臨港產業園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規劃有文教中心、建材產業園,以及高端裝備產業園、企業總部、產服中心、醫療中心、行政辦公中心等。牯牛洲自來水廠、臨港技工學校等項目已開工建設?;@污水處理廠、綜合能源站等項目已啟動。星空之城研學基地、露營基地項目順利開業。黃石二中濱江學校已辦成2年。
西塞山區建立綠色制造培育庫,打造先進案例,推行綠色化技術改造,讓更多企業加入“綠色陣營”。截至目前,已累計成功創建1家國家級、1家省級“綠色工廠”。
卓其精密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
模具鋼產業集聚成規模
來源:黃石日報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