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冶金工業出版社)
一種信念的力量在激蕩
——讀《我的父親與中國硅鋼六十年》
中國冶金報社 劉加軍
今年4月初,中國金屬學會電工鋼分會原秘書長陳卓,也是一位長期從事硅鋼工作的老同志給我寄來了一本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他親自參與編審的書——《我的父親與中國硅鋼六十年》。他打電話給我介紹這本書的時候還加了一句說:“讀了這本書,會讓你明白今日中國鋼鐵為何強大?!?/div>
這不免讓我頗為好奇。收到書時,我迫不及待地閱讀開來。該書講述了國家硅鋼工程技術中心原技術顧問、中國金屬學會電工鋼分會原顧問、武鋼專家委員會原委員、終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硅鋼技術專家方澤民的生平及其在中國硅鋼60年發展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和完成的主要成果。
鋼鐵產品因其塑性、韌性、強度以及經濟性的特點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基礎生產資料,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歷史上,很多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以及西歐一些國家都經歷了以鋼鐵為支柱產業的重要發展階段。即使發展到現在,鋼鐵工業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代表著國家經濟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更重要的是,以目前的科技發達程度來看,我們仍然難以在可預見的未來,看到有任何其他材料能代替鋼鐵現有的地位。
正因為鋼鐵的這種重要性,毛澤東同志才有“一個糧食,一個鋼鐵,有了這兩樣東西就什么都好辦了”的世紀感嘆。
而硅鋼又是鋼鐵產品中工藝復雜性、技術含量很高的品種之一,被譽為鋼鐵“皇冠上的明珠”。從最初硅鋼完全依賴進口到生產逐步獨立自主、出口海外,再到引領世界硅鋼產業的發展,全世界超過六成的高品質硅鋼產自中國。中國硅鋼產業的發展可謂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砥礪輝煌。
今天,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過去,在油然而生一種強烈自豪感的同時,也忍不住思考:早些年間,世界上那么多鋼鐵落后國家,我國為什么能發展起來、走到鋼鐵大國的位置,且在未來可預計的時間內仍將繼續占據第一梯隊前列?首先是因為我們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宏觀敘事。其次,如果從個體角度和微觀層面去挖掘,該書還原了最真實的歷史,給出了一個最清晰和準確的答案。
這是一部鋼鐵人的精神史詩。研究鋼鐵或者對鋼鐵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原冶金工業部命名的六大行業精神——“孟泰精神”“馬萬水精神”“攀枝花精神”“鐵山精神”“李雙良精神”“曾樂精神”,這些精神是鋼鐵人乃至全體中國人在站起來、富起來以及正在強起來的過程中不斷前行并創造奇跡的優秀精神財富,這些精神深刻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鋼鐵人。那么,這些時代精神是如何誕生的?答案是,這些精神只有在深厚的愛國、奉獻、無私、忠誠的土壤中才可以生長出來。方澤民老先生就是這樣一位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無私奉獻優秀品格、高尚道德情操和高度主人翁責任感的優秀鋼鐵人。書中提到,1974年,我國政府與聯邦德國和日本企業正式簽訂了“一米七”軋機的引進合同。當時,為確?!耙幻灼摺表椖勘M快上馬,國家開始從鞍鋼等企業抽調大批擁有實際工作經驗和技術的人員投入到“一米七” 項目的建設中來。方澤民熱愛硅鋼事業,覺得終于有機會向他夢想中的冷軋硅鋼片的生產和研究工作發起沖擊,因為這是他的夢想,是他的報國志向。他毅然前往武漢,參與“一米七”軋機建設大會戰。
退休之后,方澤民本可以休息旅游,當一紙調令下來,組織召喚,他又回到了硅鋼的科研崗位上。不講任何條件,只要組織有需要,他就義無反顧奉獻光和熱。這就是老一輩鋼鐵人的精神和品質,也為今天的我們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這是一部鋼鐵人的生產力發展史。該書清晰地描述了中國鋼鐵、中國硅鋼的發展歷史:先是與前蘇聯合作,后來是引進日本、原西德技術,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進而原始創新,經過這一系列的過程,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走向世界第一陣營。書中提到這樣一個故事:武鋼硅鋼生產線投產后,方澤民馬不停蹄地開始對硅鋼的生產工藝和磁性能提升進行深度思考、研究、總結、創新。這項工作是我國冷軋硅鋼產品首次國產化的開始,對我國長期以來冷軋硅鋼裝備革新、產量質量提升、產品更新換代、技術水平提高、人才培養、開發等,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正因如此,在中國,板坯高、中、低溫加熱工藝生產一般取向硅鋼與高磁感取向硅鋼3種工藝并存,最典型的是武鋼,既有原引進的日本新日鐵(NSC)的高溫板坯加熱工藝生產普通取向硅鋼(CGO)和高磁感應取向硅鋼(HiB),又有學習俄羅斯的中溫板坯加熱工藝(1280℃~1320℃)生產CGO,還有“十二五”期間開發的用低溫板坯加熱(1100℃~1150℃)+滲氮工藝生產的高磁感取向硅鋼無取向硅鋼也經歷了第一代標準鋼種、第二代高磁感高效鋼種、第三代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用鋼種等。目前,高頻、高強、高速、薄規格產品已開發成功。
開放和交流,促進了技術的進步和提升。2015年10月,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把開放發展作為引領我國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向世界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從語言風格來看,該書用口述歷史的方式,簡單直白,語言樸實,充滿了懷念和深情。比如方澤民全家從鞍鋼離開去武鋼建設“一米七”項目時,書中寫道:“讓父親和全家人意想不到的是,當我們全家人拎著大包小包依依不舍地離開生活了近22年的鞍鋼家屬區時,在鞍鋼結識的工友和左鄰右舍紛紛前往火車站送行,還有許多是三班倒的工人,剛剛下夜班就前來送行。一時間,寬大的鞍山火車站大廳內因前來送我們的人太多,竟然擁擠不堪,熱鬧非凡。父親、母親激動不已,眼里含著淚,向曾經給予我們多方照顧和恩情的工友及其家屬們一一作別……”語言溫暖而有力量!
方澤民長期深扎硅鋼一線工作,為中國硅鋼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支持。他一生秉承鋼鐵報國情懷,將自己的全部心力傾注于硅鋼技術的研究和推動我國硅鋼產業的發展。這些真實記載,讓我們真切感受到鋼鐵強國歷程中和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普通中國人的情懷、思想、作為,感受到普通個體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什么是歷史?歷史是對過去的事件和行為做系統的記錄、詮釋和研究,并作為未來行事的參考依據。歷史是延伸的,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也是人類文明的軌跡。那么,如何傳承?如何記錄?該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歷史書寫方式。它以口述的方式記錄了這一切,讓我們了解了有溫度的共和國鋼鐵發展史。
可以說,《我的父親和中國硅鋼六十年》一書及其所敘述的歷史是一筆非常珍貴的財富。這筆財富是家族的,也是鋼鐵的;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
一種信念的力量在胸中激蕩,久久不能平復——這是我讀此書后最強烈的內心感觸。
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