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發布了關于向社會公開征求《國家發展改革委 市場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節能標準更新升級和應用實施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意見(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的公告一文,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提出組織實施“十四五”百項節能降碳標準提升行動。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見稿》提出,重點用能行業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分為先進值、準入值和限定值。業內人士認為,通過三個標準設置,實際上為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地明確了對象。同時,由于主要高排放行業都納入了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實施范圍,這有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
還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工業和能源領域的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了重點行業。在業內看來,鋼鐵行業要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短流程煉鋼比重,加強氫基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
“三個數值為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地明確了對象”
2021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等積極推動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更新升級,先后召開了4次相關標準推進工作會。
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召開重點領域強制性能耗限額國家標準推進工作會。市場監管總局有關負責人在會上表示,能耗標準現階段需要從體系上進行整合優化,任務重、難度大,標準技術司將大力支持和推進能耗限額標準的制修訂工作,同時也會兼顧企業實際需求,合理確定標準實施日期。
此次公布的《征求意見稿》提出,重點用能行業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分為先進值、準入值和限定值。其中先進值對標國內或國際同行業能效領先水平,原則上其取值應代表行業前 5% 左右的能效水平。
中鋼經濟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胡麒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先進值、準入值和限定值設置,實際上為相關配套政策的落地明確了對象。通過限定值的設定明確了存量產能的淘汰比例,倒逼存量產能進行降碳改造;通過準入值的設定來約束新增產能和置換產能的排放標準,提升新增產能的低碳運行能力,這就保障了隨著新增產能和置換產能的投產,行業平均排放水平會不斷降低;通過先進值的設定明確了行業綠色發展方向,具有標桿作用。
胡麒牧表示,總體來看,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就是通過行業排放標準的設置,形成剛性約束,同時引領高排放行業走低碳發展之路。由于主要高排放行業都納入了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實施范圍,這有利于“雙碳”目標的實現。
《征求意見稿》指出,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加大對符合更高能效水平的項目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企業債券融資。
根據數據統計發現,2021年全年商業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券規模約為1275億元。2022年以來已有27家銀行發行綠色金融債,規模達2000多億元。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接受采訪時表示,傳統碳密集行業企業綠色轉型已經開始,目前降低碳排放量主要是國企在起作用?!墩髑笠庖姼濉肺磥砺涞睾螅衿笠矔嗟牡玫礁嗑G色金融支持。
工業和能源領域是重點
此次《征求意見稿》重點提出了工業領域和能源領域的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
在工業領域,《征求意見稿》提到,加快修訂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機械等行業強制性能耗限額標準。
今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印發的《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3.5%,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幅度大于全社會下降幅度,重點行業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明顯下降?!笆逦濉逼陂g,工業能耗強度、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
具體到鋼鐵行業來看,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國累計鋼產量7.81億噸,同比下降3.4%。此外,前三季度鋼鐵行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節能減排效果明顯。根據統計,會員鋼企總能耗同比下降4.1%,外排廢水總量同比下降21.46%,二氧化硫和顆粒物排放量同比降幅也都接近20%。此外,行業超低排放改造高質量實施。
胡麒牧表示,總體來看,我國鋼鐵產業產生的碳排放占到全國碳排放總量的15%左右,同時鋼業產業也是我國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業?!半p碳”背景下,綠色發展將是未來鋼鐵行業發展的一個頭號議題,鋼鐵行業和企業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將低碳改造作為一個戰略性舉措推動下去。要有系統規劃,統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推進降碳。要向管理要效益,以數實融合為抓手,通過智能化改造實現節能降耗,提升能源效率。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短流程煉鋼比重,加強氫基低碳冶金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應用。
在能源領域,《征求意見稿》提到,加快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石油天然氣儲運、管道運輸、輸配電關鍵設備相關節能技術標準研制。
林伯強表示,《征求意見稿》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配套政策,是結合實際對《能源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提升行動計劃》的補充,能源節能技術標準始終是行業一個重要話題,事關實現“雙碳”進程。
林伯強進一步指出,目前化石能源的相關技術標準已經基本建成,接下來是如何完善的問題。但風電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標準在很多方面亟需制定和繼續完善,從而規范風電、光伏行業的良性競爭,促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