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國地質勘查通報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勘查投入資金實現正增長?
史京璽:特點很突出,亮點也不少。我先說兩個亮點:
一個亮點是“投入正增長”。地質勘查投入自2013年以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無論是中央財政、地方財政,還是社會資金,一直在逐年減少,2021年實現了正增長,尤其還是在三年疫情和35號文雙重沖擊的背景下實現正增長,的確是令人鼓舞。我們地勘人都是很浪漫的,每每有好的消息,或好的政策出來,都會激動地歡呼“春天來了”。我看了一下,這幾天也有“又一個地質的春天來了”“地質勘查的春天來了”的標題出現在網上。
另一個亮點是“工資穩增長”。作為一個地勘行業出身的礦業人,看到這個報告里的工資數據,也很是感動的。無論是中央管理的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的地勘單位,還是社會地勘單位,從業人員的平均年工資差不多都在10萬了,平均增長率也差不多是10%。在新舊體制機制轉換,尤其是三年疫情的影響下,這些變化是很不容易的。
為什么勘查投入資金實現了正增長?
史京璽:從資金投向角度看,2021年我國地勘資金主要投入于礦產勘查、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幾個方面,共計占比超過了整體投入的四分之三,特別是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增長近三分之一約15億元,這應該是促使2021年地勘投入實現正增長最主要原因。
地質勘查資金投入的增長主要得益于這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是,2021年全球地質勘查活動指數整體高位運行,還有就是全球金屬價格指數和全球礦業市值均在高位平穩運行,刺激了行業整體投入的增加。
第二個是,2020年全國地勘基金整體實現了投資盈余,這也為2021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實現增長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第三個是,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類活動規模增加、擴大,對于各類地質環境的影響越來越顯著;同時,各類地質災害隱患問題也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作為基礎性、公益性地質調查的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調查,自2016年以來便持續受到國家高度重視,特別是2018和2019年,資金投入增長率均接近20%,而2020年由于受到疫情的嚴重沖擊,整體調查工作推進受阻,因此在2021年資金投入的大幅增加也在情理之中。
稀土、鐵、鉀鹽、磷、石墨等新興礦產資源勘查投入增加,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
史京璽:稀土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優勢資源,其勘查開發始終受到重視,特別在面臨新冠疫情和復雜的國際形勢下,保障優勢資源的儲備和供應始終會是我國礦產勘查的重要工作。
從國家層面的管理設計就可以看出來稀土的重要地位,除了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國家發展改革、工信部、生態環境部、應急部等部委都涉及對稀土資源的管理,工信部專門設有稀土管理辦公室。也經常和資源管理部門互動,我十多年前還參與過加強稀土開發管理專家組。
作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鐵礦石需求量同樣位居全球第一位,而2020年以來,鐵礦石價格始終處于高位運行,鐵礦企業利潤持續攀升,在此背景下,鐵礦勘查投入的增加順理成章。今年年初,中國鋼鐵工業協會提出加強資源保障的“基石計劃”,明確了提升國內礦產量、支持國內廢鋼回收和利用、在防風險前提下加快海外礦開發三大舉措,因此推測未來鐵礦勘查投入將延續熱度。
鉀鹽和磷礦作為重要的化肥原料,受新冠疫情帶來的全球供應鏈危機,化肥價格近年來居高不下,國內化肥市場走出了持續多年的低谷,行業景氣度顯著恢復,供需結構得到大幅度改善,產品價格大幅反彈,國內外需求旺盛,肥料企業盈利呈現爆發式增長;這些都極大地帶動了鉀鹽、磷礦的勘查投入。未來,受俄烏局勢影響,預計化肥產業仍將持續相對高位狀態,礦產勘查仍將維持一定的體量;但由于我國化肥產業依舊面臨整體產能過剩、生產成本偏高、產品同質化嚴重等問題,因此長期來看應警惕可能出現的波動。
石墨作為近年來被熱捧的新興礦產,由于在新能源、鋼鐵行業、導電材料、新材料等多個行業存在廣泛的應用前景,其勘查投入持續走高。未來,隨著石墨應用的逐步推廣,相信被譽為“21世紀新材料之王”的石墨將成為地礦行業的“嬌子”。
2021年全國新發現的礦產地有什么特點,分布情況如何,發現了那么多的礦產地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什么積極作用?
史京璽:從地區分布看,新發現的礦產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特別是新疆和內蒙古兩大自治區,此外,江西、云南和河南等礦產資源大省也是有較大占比。
通常情況下,礦產資源從新發現到開發需要經歷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過程,因此短期來看,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長期而言,礦產資源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保障,會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長期、穩定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