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業內人士認為,海洋是巨大的資源寶庫,海洋經濟的發展前途無量。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國海洋經濟穩中有進,多地也在加速優化海洋經濟的產業結構??萍紕撔虏粩喾e蓄,新興產業彰顯活力,我國海洋經濟正向縱深“駛”去。
我國海洋經濟復蘇態勢明顯,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一季度海洋生產總值2.3萬億元,同比增長5.1%,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8.2%。與此同時,市場主體信心有所增強。相關問卷調研顯示,近六成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超八成企業職工人數較上年末增長或保持不變,近兩成企業實現增員。
“海洋領域宏觀政策持續顯效,市場預期明顯改善,海洋產業穩步發展,海洋經濟實現良好開局?!眹液Q笮畔⒅行母敝魅未迺越”硎?。
總體向好的同時,海洋產業結構也持續優化。隨著需求不斷升級,海洋新興產業迎來了高速發展。
鮑魚不再只是食物,利用鮑魚肉和內臟做成的一袋袋鮑魚小分子蛋白肽產品在近日舉行的2023海峽(福州)漁業周·中國(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上展出,吸引了不少人駐足。
在江船長實業集團位于福建連江的海洋生物活性肽產業化生產線上,鮑魚的原料經過清洗萃取、生物酶解,多級分子膜分離提取、濃縮和噴霧干燥等步驟,提取出分子量小于1000道爾頓的鮑魚肽粉狀原料。這條生產線每年能夠處理16000噸海洋生物原料,滿負荷狀態下年產能1000噸活性肽。
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2022年全年實現增加值746億元,比上年增長7.1%。海洋工程建筑業全年實現增加值2015億元,比上年增長5.6%。一季度,海上風電新增并網容量和發電量同比分別增長40.7%、32.4%……多項數據表明,海洋新興產業正加速崛起,成為海洋經濟中不可忽視的增長極。
海洋新興產業的崛起也伴隨著科技創新的不斷積蓄突破。
今年初,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科考母船“珠海云”正式交付使用。區別于普通船舶,“珠海云”為傳統海洋觀測模式帶來了革命性改變。其甲板可搭載數十臺配置不同觀測儀器的空、海、潛無人系統裝備,在目標海區批量化布放,進行面向任務的自適應組網,獲取實時立體海洋觀測數據,可應用于海上風電場維護、海底電纜維護等多個場景。
“隨著國家級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不斷推進,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體系基本構建,海洋產業創新不斷提速。”崔曉健指出,目前,沿海地區競相打造海洋科技創新高地,組建創新研究院、工程實驗室等創新平臺,集聚創新要素,促進成果產業化和帶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以連續28年海洋經濟總量全國首位的廣東為例,2022年全省在海洋漁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油氣及礦產、海洋藥物等領域專利公開數為19375項。此外,2022年省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海洋經濟發展)資金2.95億元,支持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等36個項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2018年至2020年,建筑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制造業是海洋經濟新增相關企業行業分布位居前列,但從2021年開始,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超越建筑業,成為新增海洋經濟相關企業分布最多的行業。且新增企業數從2018年的980余家增長到了2022年的6300余家,年均增長率超59%?!碧煅鄄閿祿芯吭焊呒壏治鰩熽悅姳硎尽?/div>
我國是陸海兼備的大國,要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打造海洋發展優勢,形成經濟發展新興增長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
崔曉健表示,展望2023年,雖然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國內經濟恢復基礎仍不牢固,但支撐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素沒有改變。海洋領域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市場主體信心逐步提振,居民消費能力進一步恢復,海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積蓄,海洋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完善,“藍色能源+”多元化發展模式成為新趨勢,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將取得新成效。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