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個內外資重大項目集中簽約,合同投資額達2270.3億元。7月21日至24日在重慶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西部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西洽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西洽會期間,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等發布的報告顯示,陸海新通道建設5年來,運輸網絡拓展至全球107個國家和地區的319個港口,成為西部地區聯通世界的重要通道,也為沿線區域經貿合作開啟了更大空間。
打通經貿通道 貿易額逐年得到提升
近日,10多輛乘用車搭乘陸海新通道中老班列從重慶團結村中心站出發,經磨憨口岸到達老撾首都萬象。這輛班列全程用時只需要4至5天,比海運到達萬象節約20多天時間。
陸海新通道是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以重慶為運營中心,西部12個省區市與海南省、廣東省湛江市、湖南省懷化市等共同打造的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
西洽會期間,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與西部陸海新通道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共同發布的《新通道 新格局 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發展報告2017—2022》(簡稱“報告”)顯示,自2017年開始建設以來,陸海新通道“通道+樞紐+網絡”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完善,有效聯通中西部地區重要節點城市,國際輻射范圍不斷擴大。
陸海新通道破解了中國西部國際物流難題,我國與東盟等區域經貿往來愈加密切。報告顯示,陸海新通道建設以來,沿線省區市與東盟進出口額逐年提升,由2017年的589億美元增至2021年的1077億美元,運輸貨物品類由50余種發展到640余種。
“陸海新通道充分發揮國際大通道功能,有效促進了國際貨物、人員、資金、信息等要素資源加速融合,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注入新動能?!鄙虅詹繃H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顧學明對記者說。
重大項目集中簽約 深度合作維護供應鏈穩定
在陸海新通道助力下,更多領域的合作在不斷深化,成為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的重要保障。
從本屆西洽會的簽約成果來看,集中簽約的71個內外資重大項目,有100億元級項目9個、50億元級項目6個、30億元級項目7個,涉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節能環保、消費品、現代金融等產業領域,其中不乏新加坡獅城資本、艾威集團、億利國際等知名外資企業身影。
回望前三屆西洽會,累計簽約項目841個,簽約總額14172.7億元。不少項目已“開花結果”,為產業補鏈強鏈聚合成群打下堅實基礎。眾多外資企業也整合優勢資源,加大在西部地區投資興業,推動國際國內縱深合作。
與會外資企業紛紛表示,看好中國西部地區開放發展前景,看好陸海新通道帶來的新機遇,以及由此形成的供應鏈新優勢。
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區總裁王磊在發言中表示,自2017年起,每年公司都有大批量的貨物從瑞典工廠發出,經中歐班列(渝新歐)抵達重慶,提高了運輸效率?!靶峦ǖ澜o全球醫療供應鏈效率提升帶來了巨大契機,也為藥物運輸和用藥保障提供了更多可能?!?/div>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專家鄭新立也在發言中指出,陸海新通道的建設和完善,必將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在中國和東南亞地區優化配置,建立起面向全球市場、聯系緊密、競爭力強的產業鏈供應鏈,使各國和地區之間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成倍增加,從而促進東南亞各國的均衡發展。
多方持續推進 更大經貿投資空間可期
展望未來,陸海新通道建設還將迎來更多利好。西洽會期間,高水平共建陸海新通道研討會上透露出接下來的系列安排。商務部亞洲司副司長余翔表示,商務部將繼續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原則上,推動陸海新通道與沿線國家對接,吸引各類資源、要素、產業聚集,促進各方利益共享,要素互補,為綜合命運共同體作出示范。
重慶市政府口岸物流辦主任巴川江表示,下一步將從深化共建共享、夯實建設合力、優化市場運行機制、賦能改革創新、推動產供銜接、服務經貿往來等方面推動高水平共建陸海新通道。
沿線國家和地區也在積極尋求深化合作。7月5日,老撾—中國進出口商品集散分撥中心在重慶揭牌。中老兩國將依托陸海新通道,搭建集中采購和分銷體系,開展產業全鏈條合作,持續做大“運貿產”一體化,不斷拓展雙方在能源礦產、農業等領域合作。
與此同時,中國與柬埔寨探索打造“運貿產”一體化香蕉供應鏈,與馬來西亞推動形成陸海新通道馬來西亞供應鏈資源中心等項目正在抓緊推進。
在第四屆西洽會暨2022陸海新通道國際合作論壇上,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提出,陸海新通道有力保障了區域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世界級產業集群正沿著國際化大通道重新布局。
在拓展國際合作空間方面,專家認為,聯動沿線產業園區、經濟合作區,建立面向東盟的產業合作聯盟,形成產業鏈、供應鏈跨境示范帶,依托口岸樞紐,打造高品質陸港經濟區,積極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將帶動區域經濟轉型升級。
在顧學明看來,陸海新通道將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持續注入新動能,為共建“一帶一路”打造新引擎,為保鏈、穩鏈、促升級提供新選擇,為促進可持續發展提供新路徑。
來源:經濟參考報
編輯:張雨恬
相關文檔
版權說明
【1】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中國鋼鐵新聞網。媒體轉載、摘編本網所刊 作品時,需經書面授權。轉載時需注明來源于《中國冶金報—中國鋼鐵新聞網》及作者姓名。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
【2】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中國鋼鐵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 贊同其觀點,不構成投資建議。
【3】 如果您對新聞發表評論,請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尊重網上道德,并承擔一切因您的行為而直接或間接引起的法律 責任。
【4】 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電話:010—010-6441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