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關于中國公司在歐洲投資和收購大幅下降的報道引起輿論注意,這當然屬于企業自身經營性行為,投資數量有起伏也符合普遍的經濟規律,但筆者認為,局部經濟活動與中歐、中德整體關系的諸多關聯因素也值得觀察。
中國較有規模地投資歐洲,特別是在德國直接投資大致是近15年的事,且增長速度不斷提升,最初深受德歐企業界和政府的歡迎與鼓勵,但勞方有顧慮,擔心中國企業會轉移中方的管理制度模式,損害當地工人利益。2008年,德歐陷入金融危機時,出現過政企合力請中國前去投資,并努力化解本地勞方和社會對中國企業投資、特別是收購憂慮的局面,可以說,當時歐德主流對中資呈現出空前的“友好盛況”和“歡迎文化”。德國工會聯合會的一位負責人曾對筆者說,幾年的實踐表明,中國企業入主后普遍遵守德國企業制度,甚至保留全部員工,不干涉企業管理,并給企業產品帶來中國市場機會,受到勞工歡迎。而美國老板來了馬上換管理層,把企業改制包裝后再高價賣出去,賺了錢走人。
形勢在2016年前后發生了明顯轉變。隨著中資企業在德歐并購投資數量不斷大幅增長(在德國有些年份的收購數量甚至超過美國),當地社會和輿論關注度也迅速增加,出現了政治化炒作,有些歐洲媒體甚至渲染“黃龍要買下歐洲”,中國要通過收購歐洲技術超越歐洲,甚至稱中國收購正在科技和技術上威脅德歐。媒體不斷負面炒作,給中國企業在歐、在德正常的投資收購活動制造出的疑惑和恐懼氣氛日盛,一些政界人士參與到中國“收購威脅論”的行列,美國也不斷出面干預中資投資一些所謂有敏感技術企業的活動,向歐洲一些國家政府施壓。在此過程中,德國等國政府在本國,同時也在歐盟推動出臺政策措施,對中資企業在德歐企業并購和投資活動施加限制。政治層面的意見和決策進一步強化了歐德對中資的疑懼心態。雖然經濟界整體、特別是企業多數依舊歡迎中國企業的加入。但可以注意到的是,中資在德投資較在其他歐洲國家有明顯下降趨勢。根據安永公司的統計,中國企業在德直接投資從2016年的68個大幅下降到2018年的35個,下降幅度遠遠大于中國企業在歐洲其他國家的直接投資。
還要看到,中資企業在德歐直接投資數量下降與中國國內經濟走勢、經濟政策調整及企業本身經營戰略和現狀密切關聯。一方面,在經歷過“淘金熱”后,企業在選擇投資對象時更趨理性,政府出臺對外投資的相關政策也開始發生作用。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勞動成本上升,國內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增強等因素,中國企業更加注重提煉內功,提高生產效益、產品質量和管理水平等,企業整體質量和實力均在不斷改善,以往靠并購提升自身的需求在相對減弱,選擇投資對象時更加系統性地考慮市場、資源和技術等綜合要素。筆者近來調研過的幾家汽車零配件企業在技術、產品和管理方面呈現出全球視野和自信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專司中歐并購業務的專家介紹,前幾年,有些德企對有并購意愿的中企是高價待價而沽,現在一半的價都難找到來自中國的買家??偛课挥谏虾?、長期關注中德中歐汽車配件市場的上海先惠自動化技術公司總經理就表示,中歐技術差距在縮小,國內企業的技術已經能夠為在歐生產提供一些技術支撐,公司在投資歐洲時會綜合規劃中歐兩邊的優勢,不會盲目單方面投資歐洲。
特朗普政府以前所未有的破壞力損害著全球經濟,在空前的不確定因素面前,曾經普遍被認為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法規和慣例基礎正在被瓦解,企業的投資信心普遍受到損害,這自然也影響到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意愿和行動。應該看到,這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巨大挑戰,也是中國和德歐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關”。首要的是維護和恢復企業對全球經濟運行規則的信心。對此,中國和德歐政府與社會應有充分的認識和共識,并為中歐包括企業投資等在內的經濟合作創造更好的法律框架和社會氛圍,包括盡早就中歐雙向投資達成全面的制度安排等。此外,媒體在此過程中不要幫倒忙,走出“人咬狗才是新聞”的怪圈,有勇氣去介紹雙方企業合作中的成功案例。
應該相信,當前“美國優先”破壞全球經濟秩序、損人不利己的現狀難以持續,中歐中德企業的活力不會被持久壓抑,隨著未來全球經濟環境的改善,中德、中歐優良的市場依舊會吸引著雙方企業相互投資,對不斷發展的中國企業而言,歐洲仍然有良好的投資空間,而中國企業的加入將會進一步提升德歐企業的活力,帶去中國這一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為此,各方應著眼長遠、立足實際、深耕細作。
包括企業直接投資在內的經濟關系是中歐、中德全面關系的基礎,也是各領域關系的合力結果與整體關系狀態的風向標,持續健康的經濟關系需要各方面關系的良性陪伴與促進。須知,良好的經貿關系不僅僅是企業間的“個性”行為,也不是自然而然的事,需要各方呵護。當前看,相互間的戰略與社會信任依舊是擺在中歐中德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議題。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