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組織的《鋼鐵產品質量能力分級規范》CISA團體標準宣貫會6月11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對首批《鋼鐵產品質量能力分級規范》第1部分至第3部分,共三個團體標準進行了宣貫。會上,中國工程院殷瑞鈺院士就我國鋼鐵行業的質量分級和品牌建設發表了講話。本文根據殷瑞鈺院士的講話整理而成。
講話全文如下:
鋼鐵行業轉型升級目標
質量分級這個事對鋼鐵工業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具有戰略意義。我干鋼鐵這一行已經62個年頭了,我常常想自己還能做些什么,中國鋼鐵還應該做些什么。想來想去,中國鋼鐵工業下一步需要有哪些是戰略性目標呢?第一個是綠色化,因為“綠色”不解決,環保不過關,企業就不能進行生產,就不能生存。第二個是智能化,這個進程可能要長一點,但是現在正在興起,不能坐觀,應該重視。第三個就是質量品牌化,從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品牌,要通過搞產品質量分級,科學合理的淘汰落后產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去產能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產品實物質量分級其實也是品牌化和智能化的前沿陣地,是給品牌化和智能化夯實基礎的。
合格不等于好東西
過去,我在鋼廠工作時,經常遇到處理質量異議,用戶說你們的產品有問題,鋼廠的人就辯護說產品是符合產品質量標準的?,F在看來這種認識是極其粗淺的,甚至于有片面性、甚至于有害。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大家明白了,合格不等于好東西。比如螺紋鋼,我認為中國的螺紋鋼允許的負公差負得有些過分。過去負公差1%就不得了,螺紋鋼不好直接測直徑,它是鋸一段200mm長的鋼材,稱重后求出理論直徑。實際上在螺紋鋼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軋輥偏心運轉,再加上尺寸公差、橢圓度,所以規定那么寬松的負公差是有風險的。另外還存在穿水冷卻等工藝影響,這樣生產出來的合格品質量到底怎么樣呢?我經歷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我看著那些預應力鋼絲做的樓板受落體物沖擊后,一個洞從五層樓一直貫穿到一樓,而這些鋼線當時都是合格品,所以說合格不等于質量就好。
鋼材產品本身就是分三六九等的
我跟機械部的陸燕蓀陸部長是30多年的好朋友,我們坐在一起還總討論軸承鋼質量問題。我問他,你們反映中國高端軸承不行,到底是什么問題?是鋼的質量不行,軸承的設計不行,還是軸承的加工工藝不行?高溫合金也是這樣,發動機不行,是因為高溫合金材料不行,還是發動機設計不行,或者是發動機加工制造不行?請大家想想這個問題。所以不要籠而統之的說中國的鋼材質量不行,當時陸部長也很贊同。到現在證明了中國興澄特鋼的軸承鋼實際上是行的,不是一批兩批的行,也不是一天兩天行,它是非常穩定的,一年生產一百多萬噸,累計出口到SKF去有幾百萬噸了。
中國從2005年開始,由凈進口國轉變為凈出口國,這是一個重大轉折,難道我們出口的都是低端產品嗎?不是的。從2009年開始,單價1000美金以上的鋼材的出口量大于進口量,從2011年開始單價2000美金以上的鋼材的出口量大于進口量,這些都是高端產品。那為什么我們還經常聽說中國的鋼材不行呢?所以這就使我聯想到中國鋼材生產實際上是分三六九等的,不同企業產品實物質量相差很大,不光中國如此,外國也有這種現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實物質量分析是甄別鋼材質量的有效方法
我們說鋼材產品分為三六九等,但是怎么分出來的?這需要從鋼材實物質量上分析。我認為產品分級首先必須從實物質量上分析。分級不是實驗室概念,而是工業概念,是批量性概念,是穩定性概念,是可靠性概念,是適用性概念。“一致性”這一概念是值得推敲的,這看起來像是實驗室產品的概念,不像工業化生產的批量化概念。從潘濤教授剛才講的鋼材產品單項性能實物水平分布圖來看,它不是一致性的,而是分布概率問題,是集中度問題。對實物質量進行分級可以將工業生產中的不同企業進行比較,不同時期進行比較,不同批次進行比較。
比如軸承鋼,做球的、做錐的、做棒的、做套的,質量要求都不一樣,不能按同一個要求來做。尺寸大小也是,直徑60mm的球和直徑5mm的球,實物質量要求也不一樣,都按照同一個標準很難做,因為標準有它本身的前提。所以對產品實物質量而言,穩定性、可靠性、適用性很重要。對于這個問題,鋼鐵研究總院的實物質量分級比以前進了一大步。進步在哪里?第一個它是有指標分解的,來自大數據的指標分解。它不是一個指標,而是成套的指標。對中厚板來說,至少是有八個指標。第二個特征就是要落實到生產作業線上去,也就是,要落實到制造流程上去,落實到高效率、低成本、潔凈鋼平臺概念上去。不單要有關產品實物質量好,還得要穩定性好,針對用戶加工、使用過程的適用性好。第三個是落實到工序裝置上,工序裝置都應該在一個比較優化的、窄的窗口運行,才能出來具有穩定性的產品,也就是制造過程全流程窄窗口運行。同時也要反映用戶反饋的信息。比如焊接的問題,我就跟中石油的幾位領導交流講,管線鋼要弄十幾家公司一起供貨是不行的,因為它涉及到碳當量、焊接參數等不一樣,即使勉強焊在一起,可能會出問題的。所以這個問題一定要從用戶的加工、使用角度要求考慮,這就是可靠性、適用性問題。
產品質量分級實際上是一套方法體系
產品質量分級實際上是一套方法體系。在方法體系上反映了四個方面,第一個指標體系,比如對中、厚板而言,成分、性能的八個指標;第二個是制造體系,生產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要求;第三個是評價體系,是概率、標準差等;第四個是企業文化體系,包括企業理念、內控成品標準、服務配比等廣義文化這些概念。我覺得寶鋼在企業文化體系方面做得最好,低質低價的事情不做。我不太贊成產品全覆蓋這個概念,一套軋機全覆蓋,怎么可能呢?做出來的產品肯定是有不穩定的。一個鋼廠什么鋼種都要全覆蓋,這是弄不好的,我更傾向于專業化生產,任何一個廠子其實都是區域化、專業化的。而我們在這里所說的產品分級就是從方法上涵蓋了這四個方面,這是比較全面、可行的。
質量評價的三道關
實際上我們的質量評價有三道關,第一道關是質量符合性評價,即“合格”和“不合格”,包括標準,包括設計規范,這是容易接受的。我畢業的時候就是這樣的,合格就是好的,現在看來還不一定是好的,當然,從質量符合性角度它是符合的。第二道關是生產穩定性評價或制造穩定性評價,包括批量穩定性,包括質量參數指標的穩定性,也包括了適用性。穩定性和適用性還是有區別的,同樣做軸承鋼,如GCr15,對不同用戶、不同規格的產品質量要求是不一樣的,那就是適用性問題。第三道關是服務意識和性能適用性評價,這個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包括了環境的適應性,包括了服役的動態進程,也包括了工況的適應性,包括了功能的適應性。就是這三道評價標準。
這三道關在后兩道關的研究比較少,鋼鐵研究總院的質量分級工作實際上就是對這后兩道關開展了研究,對于生產全過程各個工序各個裝置都給予了評價,鋼廠智能化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這是給智能化鋪了路。另外服役性能的適用性,必須和用戶很好的結合起來,必須和使用工況以及加工、使用進程結合起來。鋼鐵產品不是使用一兩天,一條船使用年限25年,海工使用年限30-40年,這種使用進程很難在實驗室模擬,實驗室只能加速模擬,因此這一定要借助用戶的經驗和專業知識,這是很重要的,將這些因素放進質量評價體系是很必要的。
產品質量分級實際上就是中國品牌建設
我想,質量分級體系首先應針對量大面廣的材料,如螺紋鋼、線材,每年3億噸產量;又比如45號鋼、軸承鋼、熱軋板卷、冷軋板卷等類似這樣的產品也應該組織起來分級,這類產品量大面廣、涉及許多鋼廠,做好了能夠有力促進中國鋼材質量提升,促進中國鋼廠產品品牌化。所以產品質量分級看似是分級要求,實際上是實物質量與中國鋼材品牌的建設問題,是整個中國的鋼廠,科技人員,國民素質提高的過程認識。
我們這次發布的《鋼鐵產品質量能力分級規范》團體標準,召開這個標準宣貫會,這對工信部、對鋼協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質量分級應該引起各界的關注,獲得各界的共同推動。從推動機制上講,我認為這次參會代表組成非常好,有用戶,有生產供應商,有評價機構,有政府管理部門,一共有20多家單位,很不簡單。這四個方面協同推進這個事情才會有效果。
產品質量分級這種事情只能一個一個來做,分步推進,一下子全部鋪開恐怕也沒那么大力量,但是這些也需要必要的交流和培訓機制。分級方法也并不是很難,一般企業里的科技人員基本具備這個素質。因此,我特別強調企業文化,跟企業老板和領導關系很大,建立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關鍵在領導層的認識水平。蘇航博士剛剛發布的中厚板分級排名中就能看出,我國嚴重過剩的中厚板產能中有一些廠子是落后的,鞍鋼做得挺好,總體排在第一梯隊,但鞍鋼也有最落后的一條產線,這也應該分析一下這條作業線存在的必要性,企業不是越大越好,而是越精越好、越有競爭力越好。因此,淘汰落后產能的概念應該在產品質量分級中有所體現,這是很好的一個抓手,很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