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慮到未來融資環境,房地產的洗牌、篩選在未來一段時間將仍會是“進行時”,各房企需要為未來的發展戰略做好充足的準備。
據媒體報道,在融資不斷收緊的背景下,房地產行業的陣陣寒意已率先讓中小房企經歷了“ 最冷的夏天”。
人民法院公告網的數據顯示,截至7 月24 日,2019 年全國已有274 家房地產企業發布破產公告,僅7 月24 日就有3 家房企加入破產行列。除了大量不知名的中小型房企外,位列全國500 強第215 位的上市房企銀億集團也赫然出現在破產的隊伍中。但從總體來看,宣告破產的房企大多屬于中小規模的企業,且大部分分布在三四線城市。
事實上,中小型房地產企業集體淪陷只是意料之中的事。受宏觀政策和行業調整的雙重影響,從2018年下半年開始,房地產行業的分化就一直在持續,且不斷加劇。雖然現在“掉隊”的“搭便車”企業數量足以令人震驚,但是在房地產行業這只龐大隊伍中,其仍只是冰山一角。
據國泰安數據庫數據顯示,截至2017 年,房地產開發企業個數已經超過19.17 萬,而在2003 年,房地產企業數量僅為7.42 萬,在14 年的時間里,房地產企業數量迅速膨脹了158%,但是值得玩味的是,2015-2017年,這三年時間里,房產的數量基本保持在了19 萬左右,這充分說明,房地產行業內部已經達到了相對飽和的狀態。
當然,行業擁擠,競爭壓力大,只是部分中小房企“站不住腳”的原因之一,但絕非主要原因。但是,從這個角度看,房地產行業洗牌已經拉開了新序幕,而未來一段時間,“洗牌”將仍會是“進行時”。
整體而言,房地產企業“批量跳車”原因其實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由于國家宏觀政策收緊,很多企業無“便車”可搭,失去生存的最后支撐。事實上這個類似汽車行業的“車補”,其實質是降低了行業門檻,借著“棚改”的東風,大批三四線城市的房產企業便成長起來,但是其本身其實屬于粗放的運營模式,與專業房企而言其實并沒有什么競爭力,于是在棚改貨幣化政策改革和房地產政策收緊后便紛紛倒臺。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大多數三四線中小房企,作為位列前500 強的上市房企,除了宏觀經濟政策的影響,真正扼住銀億命喉的是資金債務問題,這也是目前不論是規模大小所有房企面臨的共同的問題。銀億集團稱,2019 年以來,銀億集團、銀億控股持續面臨流動性危機,即使竭力制定相關方案,但仍不能徹底擺脫其流動性危機。
據統計,2019 年來已經有超過15 次針對房地產資金鏈收緊的政策,而據最新政策,國家更是從開發貸、房地產信托到內債外債、私募等融資渠道對房地產行業上了“緊箍咒”,房企的融資環境委實不太寬松,但是作為國民經濟支撐產業,房地產行業對經濟穩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去杠桿,守住金融風險底線的背景下,融資環境在短時間內不會發生很大的改觀,因此,房企接下來的生活不太可能安逸。
所以,現實擺在房企面前的只有一條路,“轉型”,要么房地產經營模式轉型,從快時代慢下來,將粗放模式走出來,精細化產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業附加值。要么企業轉型,多元化產業,用其他產業為房產模塊輸血,形成企業內產業互持,這一點,龍頭房企都做得相當不錯,比如碧桂園的“農業”,恒大的“造車”。
因此,不論從宏觀行業政策、融資環境還是行業內飽和程度看,中小房企“批量破產”都是意料之中的事。而從現有的行業隊伍規模看,房地產行業內仍存在不少渾水摸魚的企業,同時考慮到未來融資環境,房地產的洗牌、篩選在未來一段時間將仍會是“ 進行時”,各房企需要為未來的發展戰略做好充足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