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至今的十余年間,本鋼汽車板實現了從無到有、從低端到高端、從“跟隨”到“領跑”的轉變,并在汽車輕量化發展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成為了本鋼高端產品實現重大突破的重要標志?! ?/p>
為了了解更多本鋼集團研發輕量化汽車板的信息,記者就本鋼品牌是如何助力國內汽車輕量化發展,給用戶帶來核心價值的?未來,在汽車輕量化技術上,本鋼集團還有哪些工作要做?等問題,對本鋼技術研究院汽車板研究所首席工程師劉宏亮博士進行了專訪。
記者:目前,本鋼汽車輕量化研究發展現狀,以及在行業中所處于的位置怎樣?
劉宏亮:近些年,本鋼在汽車輕量化研發,重點是高強鋼研發方面做了較多工作,主要集中為兩方面。一方面,隨著板材三冷軋工序的投產,本鋼在高強鋼開發和推廣領域有了新突破,先后完成了冷軋HC500LA、DP780、TR780、DP980、QP980等產品開發工作,完成鍍鋅DP780+Z、DP980+Z、TR780+Z等開發工作,實現了冷軋和鍍鋅1000MPa產品的供貨能力。此外,還開發了具有本鋼特色的熱成型鋼系列化產品,實現PHS2000全球首發。目前,本鋼已經成為國內外首家具備PHS1500、PHS1800、PHS2000商業供貨能力和業績的企業。
另一方面,在汽車輕量化設計以及先期介入(EVI)領域開展大量工作。汽車輕量化既包括材料輕量化,也包括設計輕量化。而設計輕量化是技術難度非常高的研究方向,此前,以主機廠研發為主,隨著本鋼產品的不斷推陳出新,如何把本鋼產品通過早期設計,應用在新車型中,成為產品推廣的核心技術之一。與此同時,協助主機廠優化產品應用,如提高材料利用率等,也是推廣本鋼產品的有效方式。板材技術研究院汽車板工程實驗室二期投入2400多萬元,豐富了EVI相關設備,使本鋼EVI能力顯著提升,近幾年參與了較多主機廠輕量化設計工作。
記者:我們知道汽車輕量化對一個企業的研發水平要求很多,本鋼集團汽車輕量化研究的困難和難點還有哪些?
劉宏亮:本鋼汽車板研究和生產起步較早,但受制于地緣因素等,一段時間內進步緩慢,逐漸被其他鋼鐵企業追趕和超越。當前面臨的主要的困難一是基礎研究條件不完備。本鋼目前不具備全流程中試研究的條件,而在高強鋼開發領域,依托于各自企業實際情況的中試研究必不可少,先進高強鋼研發工作已經無法通過簡單的模仿和復制市場現有產品進行生產,中試實驗非常必要,由于企業這方面缺失,導致產品開發對高校依賴較大,影響高強鋼產品開發工作。二是企業科研投入與行業對比較低。河北鋼鐵、首鋼、馬鋼等鋼鐵企業在科研方面投入力度較大,進步也相對較快。另外, 高級技術人員短缺成為掣肘。新產品開發對技術依賴性較大,先進高強鋼產品技術含量高,需要進行深入研究,但由于本溪市對高層次人才短缺,勢必造成研發力量不足,不利于高強鋼產品研發工作?! ?/p>
與此同時,本鋼集團先期介入的經驗不足,先期介入參與汽車設計需要時間和項目積累經驗。此前,本鋼能夠參與的汽車設計工作較少,近些年發展迅速,但積累經驗依然較少,與國內先進企業等還有較大差距。
記者:面對這些困難,本鋼集團將采取哪些對策,未來針對汽車輕量化發展的趨勢,研發重點、突破口是什么?
劉宏亮:汽車輕量化最核心的工作就是提升研發能力。我們要加強與高校的合作,提升汽車輕量化的研發能力。對于本鋼目前中試裝備缺失的狀態,高校同時也是研發與測試必不可少的平臺。目前,本鋼與東北大學等高校開展較多的合作工作,同時聘請了高校教師擔任技術專家,對高強鋼研發等進行有效指導,這是本鋼研發的有益補充。
本鋼能夠參與的汽車輕量化工作重點在于高強鋼開發和推廣,以及先期介入工作。高強鋼開發主要有兩方面工作。一方面,縮小與先進鋼鐵企業的差距。還有很多高強鋼市場已有的產品,本鋼還不能生產,這就需要加快研發進度,實現產品全覆蓋。另一方面,強化本鋼的特色產品熱成型鋼系列化產品開發成果,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推廣,使其成為市場認可的“拳頭”產品。此外,還要研發其他具有本鋼特色的新產品,占領高強鋼市場。
在先期介入方面,要強化先期介入領域研究,開展與主機廠的合作開發工作,為主機廠提供多樣化選擇方案。同時還要與主機廠開展基礎研究工作,依據其要求,共同開發針對性較強的產品,并全流程推進使用,最終形成行業內認可的成果。通過共同開發,共同申報高檔次技術成果,強化與主機廠的技術互補,提高雙方在行業的認可度,加快與主機廠的合作,成為主機廠可以依賴的技術團隊,讓本鋼品牌為中國汽車輕量化發展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