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終于亮相。
新華社于2月18日傍晚發布消息,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同時對外公布了全文。
澎湃新聞記者從《綱要》中注意到,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基本形成時間被確定為2022年,全面建成的時間為2035年。
《綱要》提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
2022年的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錯位發展的城市群發展格局基本確立;協同創新環境更加優化,創新要素加快集聚,新興技術原創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顯著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深化,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和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數字經濟迅速增長,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發展及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初步確立,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幸福;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加快構建,粵港澳市場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各類資源要素流動更加便捷高效,文化交流活動更加活躍。
也就是說,距離實現上述的目標只有不到4年的時間。但在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港澳及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玉閣看來,雖然《綱要》剛剛公布,但粵港澳大灣區的實際建設,從2018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舉行的第一次全體會議時就已經開始了,而且,自從粵港澳三地對大灣區的發展概念達成共識后,灣區的建設準備工作就始終在不斷推進。
“《綱要》所提出的時間節點公布之后,相關部門會根據定性描述來制定量化指標?!睆堄耖w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綱要》側重于建設,但對于我國的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是一個重大的、高規格的戰略,不僅立足于國家自身發展,也關乎我國在國際發展空間上的擴展?!?/p>
“到2035年,大灣區形成以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大幅躍升,國際競爭力、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大灣區內市場高水平互聯互通基本實現,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動;區域發展協調性顯著增強,對周邊地區的引領帶動能力進一步提升;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全面建成?!薄毒V要》之中,2035是粵港澳大灣區全面建成的時間。
其中,創新一詞,是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最主要表述之一。張玉閣認為,《綱要》之所以將創新放在大灣區未來的重要位置,直接說明了創新在國家發展主旋律中的地位,“發展的轉型動力,就是來自于創新驅動,目前的大灣區已經具備了較好的創新基礎,未來的發展之中,創新也將是最主要的支撐。”
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教授、香港國際金融學會會長肖耿也認為,對于國家發展戰略而言,創新是未來15年最需要突破的,“從大灣區的整體來看,它的發展對中國未來無比重要,這里將是以民營企業作為主要基礎的沃土,也將是對外開放的對標,更是最大的金融平臺,這些定位,都要求我們培育一個創新創造的環境?!?/p>
肖耿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綱要》的首次公布,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而言,這只是一個高起點的開始,“從現在開始,到2035年的建設目標實現之時,各界對大灣區的認識都將會不斷深化,發展建設的過程也將不斷升級、不斷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