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舉行的美日印澳“四方會談”首次領導人峰會上,加強四國之間的稀土合作成了一個重要議題。實際上,美國一直希望減少對其他國家稀土和礦產的依賴。但美國政府對美國關鍵礦產和稀土供應鏈的審查結果已經表明,即使發生了巨大變化,美國至少還有十年時間才能自給自足。
實際上,近三年來,美國政府對于稀土問題的關注程度日益提升,稀土成了部分美國政客證明“中國威脅美國安全”的關鍵證據,也成了推動美國政府對稀土政策進行變革的重要動機。實際上,把稀土問題過分政治化,甚至和國家安全掛起鉤來,對中美雙方都弊大于利。
首先,美國政府沒有清醒認識稀土產業的實際狀況。目前全世界的稀土產品絕大部分都在中國生產,這是由于當年中國低成本開采,導致其他國家稀土礦紛紛關閉,從而稀土加工產業鏈條也逐步向中國聚集形成的格局,并非是由于中國壟斷了稀土的礦產儲量。
目前,我國稀土儲量已經由幾十年前的占全球70%多下降到約30%,成為全球最大稀土進口國。實際上很多國家都有稀土礦,中國以外的稀土儲量也夠全球使用數百年。從目前來看,中國稀土產業的優勢逐步由稀土開采規模轉移到稀土加工規模,下一步還需要向稀土加工水平躍升,因為稀土生產中的大部分核心專利還是控制在西方國家手中。未來世界競爭的核心是科技創新能力,中國稀土產業提升的關鍵路徑在于科技創新,而不是擴大稀土礦開采和加工的市場占有率,這些優勢是很容易被替代的。
我國近年來雖然對稀土產業管控加強,但是其實不是簡單實施出口禁令,而是主要通過提高環保和加工技術要求,帶動產業水平提升。這些措施雖然帶動了稀土產品價格提高,但是遠遠不至于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
其次,美國的舉動增加了美國的財政負擔。在特朗普政府時期,美國政府就將稀土供應和國家安全掛鉤,與澳大利亞等國家聯合起來,要求在國防領域排除中國的稀土產品??墒?,由于西方國家開采稀土礦的人力成本和環境成本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其開采的礦產品完全不可能具有市場競爭力,只能是政府買單。僅僅是為了一個想象的威脅,美國國防部就需要付出高昂的補貼,進一步給美國居高不下的財政赤字增加負擔。
何況,稀土的加工產業鏈目前在美國幾乎已經不存在了,在美國開采的稀土礦都需要運輸到中國進行加工,這樣一種所謂的“擺脫對中國稀土依賴”其實是自欺欺人。如果美國要重建全鏈條的稀土加工廠,僅僅依靠軍方的訂單根本無法生存,除非美國政府能夠說服國會,可以拿納稅人的錢無限制補貼這些工廠。在沒有國會的承諾之前,投資人很少會去冒險投資建廠。因此,美國政府的“十年自給自足”預期,其實是非常樂觀而且不切實際的評估結果。只要中國不全面實施稀土出口的禁令,美國的稀土產業鏈建設就難以成功。這與特朗普希望通過強征關稅讓制造業回歸美國一樣,到頭來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第三,削弱中美合作互信,容易造成戰略誤判。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經濟政治形勢下,中美兩國既是競爭對手,也是合作伙伴。中美之間的競爭并不是勢不兩立的生死之爭,需要在相互信任的基礎上進行良性競爭合作。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中美之間的競爭將主要集中在經濟科技領域,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競爭,這將決定兩國甚至世界的未來。而美國的少數政客和一些利益集團,為了他們的利益炒作“中國威脅論”,“稀土威脅論”背后顯然有美國軍工集團和礦場主的影子。在政策被利益集團所綁架的時候,如果不能遏制陰謀論和威脅論的泛濫,就會削弱中美的合作互信,甚至提升兩個大國戰略誤判的風險。這對于世界和平發展非常不利,對我國的發展環境也會造成影響。
當然,我國的輿論也需要進行引導,不能還沉浸在“稀土原材料被賤賣”和“壟斷稀土儲量”的語境中,實際上我國已經完成稀土開采大國向稀土加工生產大國的轉變,正在向稀土科技強國的道路邁進。
總之,美國的稀土獨立政策只是一廂情愿而已,對于美國沒有實際意義。無論別人怎么炒作,只要我國繼續堅持穩健務實的稀土產業政策,堅持開放合作和創新驅動的發展理念,踏踏實實地提升稀土產業的科技水平,我國的稀土產業不僅可以成為國家發展的堅強支柱,也可以成為代表中國產業科技水平和政策信用的名片。
(作者是中國科學院戰略問題咨詢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