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飛濤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制造業在諸多領域取得了長足進步,向高端化和高附加值方向積極邁進,技術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我國尤為重視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在智能制造、機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先進制造業發展步伐加快,在制造業中的比重不斷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制造業仍是我國工業的主體,且正面臨成本快速上升、國際市場競爭加劇等嚴峻挑戰,其在精益制造能力、高品質產品生產能力與質量管控能力等方面也都存在不足。需要看到,傳統制造業的轉型發展對我國穩增長、穩就業以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都具有重要意義,需要高度重視傳統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并調整完善相關政策推動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傳統制造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
現實地看,傳統制造業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發展傳統制造業是穩增長、穩就業的重要途徑。雖然近年來,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快速發展,但在當前和今后一段較長的時期,傳統制造業仍然是解決大量勞動力尤其是低技能勞動者就業的重要途徑,是穩定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力量。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14.4%,解決就業所占比重則更低。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統計,在我國就業人口中,低技能勞動者的占比為78.8%,仍需傳統制造業解決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問題。
推動傳統制造業更好發展是鞏固我國國際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國傳統制造業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減弱,但產業鏈完整的優勢依然存在。對此,我們既可以通過持續提升傳統制造業的工藝、質量、設計與效率來鞏固既有優勢,也可以通過應用先進技術提升改造傳統產業,將其發展成先進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
傳統制造業發展可以為新興產業與先進技術提供重要市場。我國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為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技術等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應用場景,為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大的、本土化的市場需求,這為我國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比如,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許多傳統制造業企業“機器換人”的過程,就釋放了對機器人、機械手以及先進裝備的大量需求,這也為我國工業控制軟件企業與系統集成商提供了重要的本地市場與發展機遇。
傳統制造業能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重要支撐。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傳統制造業的精密制造能力或精益制造能力來提供保障。當前,我國在發展高精度數控機床上,以及在零部件加工精度與材料質量、裝配工藝水平等方面的一系列瓶頸,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傳統制造業及其基礎能力不足造成的。更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尤其需要傳統制造業在制造加工設備、關鍵零部件(元器件)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撐。
現存短板有待補足
梳理世界主要制造強國的優勢可見,美國制造業的優勢在于引領前沿技術創新與新興產業發展的能力,在這背后是美國高效的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有力支撐;日本制造業的優勢在于其較高的精益制造能力和工藝創新能力,以此為支撐,日本積極在制造業前沿領域有所作為;德國制造業的優勢在于持續創新能力、強大的工程化能力與精密制造能力,以及其在中低技術產業領域應用前沿技術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國制造業的優勢在于低成本和大規模制造的能力,以及強大的產業鏈配套能力。
近年來,隨著土地、勞動等要素成本與環境保護成本的快速上升,我國傳統制造業在成本方面的優勢逐漸減弱。與此同時,一些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速,部分發達國家認識到產業空心化的危害和制造業對支持創新、促進就業的重要作用,紛紛提出“再工業化”,促進制造業“回流”。這些都對我國傳統制造業發展形成壓力。
除了受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傳統制造業自身發展也存在一系列短板有待補足。
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亟待提升。除了極少數龍頭企業外,我國大量傳統制造業企業還處于工業2.0(機械化)至3.0(自動化)區間的水平上,在工藝水平、精益制造能力、質量管控能力、設計能力、持續技術改進能力等方面,均與日本、德國等制造強國存在較大差距。近年來,盡管我們大力推動傳統制造業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相結合,但許多企業既對成熟的先進適用技術不了解、不掌握,也缺乏與先進適用技術相匹配的管理能力。
共性技術研發與擴散服務體系較為缺失。多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公共研發平臺的建設,但無論是制造業創新中心、產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院還是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都主要集中在新興產業、新興技術領域,在傳統制造業領域缺乏布局且投入不足。在推動技術擴散方面,我國已建有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等,但仍難以滿足廣大企業的需求。同時,一些部門注重支持先進技術及前沿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對于成熟先進適用性技術的應用與推廣的關注和支持都不足。
人才缺乏問題凸顯。目前,不僅高層次研發人才、高技能技術工人與高素質工程技術人員缺乏,而且一線熟練技工也日趨緊缺。制造業企業尤其是傳統制造業企業的工資水平在國民經濟各大行業中處于中低水平,對各類人才的吸引力不強。進一步看,現有教育體系對培養高技能技術工人與工程師的科學性和適用性也不高,在相關人才的供給上明顯不足。
關鍵是抓住痛點精準施策
傳統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是制造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強化我國制造業競爭優勢的重要途徑,是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支撐,是避免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過快下降的重要手段。而我國龐大的市場體量、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也為傳統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更是為傳統制造業創造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并以此支撐高新技術產業更好發展,應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任務。高度重視傳統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促進傳統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的協同發展,需抓住痛點精準施策。
一是進一步優化和調整產業政策,注重傳統產業與高技術產業之間的平衡。我們推出的產業政策,需著眼于促進傳統產業與高技術產業協同發展,應避免向高技術產業過于傾斜的情況。產業政策投入的重點方向,應轉向促進技術創新、技術擴散與技術能力的積累。政策資源需更多向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側重,支持其進行研究開發、技術擴散以及為企業提供其他技術服務的活動,支持其與企業的合作研發活動。
二是加快建設公共科技服務體系,助力企業提升技術能力、創新能力與效率。可借鑒國際上的成熟經驗,根據我國的產業發展實際,進行適應性制度創新,設立高水平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推動傳統制造業基礎技術與共性技術的研發與推廣;考慮組織認證專門的、具備豐富生產管理經驗和現代工藝知識的專家隊伍,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質量管理、現場管理、流程優化等方面的咨詢與培訓,讓企業能夠更快速獲得成熟先進適用技術及相應的管理咨詢服務;創新運作模式,幫助企業掌握成熟的先進適用生產工藝、自動化技術或柔性生產技術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管理能力,幫助企業更為務實有效地提升技術能力、效率與競爭能力;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更多采用成熟的自動化技術、信息技術與智能制造技術,開發和推廣先進、經濟的適用性技術。
三是加強對實用性技術人才與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全面提升職業技術院校的教育質量,推動職業技術院校與企業緊密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強化工程師與高技能工人的培訓,鼓勵和支持一流大學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高素質工程師,鼓勵企業優秀的高級技術人員充實師資隊伍,優化學科與專業設置,加強制造工藝工程學科的建設;等等。
此外,還需改善傳統制造業的發展環境。在進一步減稅降費、穩定環境管制政策等方面切實發力,為傳統制造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營造良好和穩定的環境。
(本文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產業融合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