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6%,引起經濟學界對于明年中國經濟增速是否應該保持6%左右增長速度的討論。
是否應保持6%左右增長速度,是一個能觀察到不同思路和政策取向的具體問題。持不同意見的輿論中,既有強調經濟增速必須“保6”的聲音,也存在應讓增速降到更低區間從而通過市場優勝劣汰作用真正完成結構優化的觀點。
比如有人認為:“新5”比“舊8”更好。這種觀點在理論上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欠缺對當下復雜社會現實的綜合權衡考慮。我們理解的“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應特別注重尋求權衡好年度經濟增長速度與提高質量、引導社會預期等之間盡可能適度的組合關系。經濟增長速度如果在短期內持續下降,將對市場預期產生不良的累加影響。特別是中國經濟發展階段的L形轉換,應力求形成一個以中高速為特征的新平臺,明年兼顧“2020全面小康”政府承諾的保證速度(據學者測算明年應為5.94%),還要力求延伸至盡快實現對新增長平臺的對接,合理地達到升級版高質量發展狀態。對接這個新平臺,既是對“軟著陸”中L型轉換的確認,也意味著“新常態”的正式入“常”,市場預期將會基本擺脫持續下跌的焦慮。
綜合判斷,這不僅是我們的良好愿望,而且是基于經濟增長空間和回旋余地,有極大可能去實現的。我們理應在貿易戰挑戰性局面下,在以比2015年下半年至2018年上半年持續12個季度6.8%左右的平臺重心稍低的平臺上,去實現中高速高質量發展。因為從目前狀態看,已有很大希望更多地消化去年3月貿易戰開始時市場泛起的不良預期,通過宏觀政策發力與供給側改革深化,實現2020“十三五”收尾年度6%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這一明年實現全面小康的保證速度帶有一定的政治含義,而且關鍵在于,我們經過努力可以實現這一目標。加之,從中長期看,力爭以6%左右的L形新平臺“由新入?!保欣谥袊缭街械仁杖胂葳?,相對順利地對接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戰略目標。
在當前特別重視結構優化、繼續以供給側改革提升質量的過程中間,對于增長速度的權衡,不應被視為是對質量問題的忽略。事關提升質量問題的所有要領,都不能放松,而且可以更好地加入“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钡暮暧^政策組合,配套改革與化解結構失衡。我們非常值得發力的作為空間,是結合政策性金融創新、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機制創新等,有力度地提高固定資產投資增幅,形成以“有效投融資”帶動的擴大內需,以及消費需求潛力的充分釋放。
我國201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僅為5.4%,2019年以來又下滑至5.2%,這一投資增幅的低水平,應該為我們敲響警鐘。數據表明,國企、民企的投資積極性都在下滑,政府的引導與拉動是當務之急。要講社會消費潛力轉變為內需支持力,一定要依靠有效投融資的前置性支撐與經濟活力四射的表現,帶出市場穩定向好的預期、企業投資積極性的發揮以及居民消費潛力的釋放。而當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又可結合PPP等機制創新的有效投融資項目,稱得上俯拾皆是。特別是機制創新方面,我們已經擁有了較多經驗積累,完全應該積極利用這些經驗,以政府有限的資金“四兩撥千斤”,發揮放大效應。這樣一來,在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環境中,再加上投融資的機制創新,明年設立6%左右的引導性增長速度目標,一定有望伴隨著服務于高質量發展的結構優化。
應該看到,明年以6%左右為年度目標如能實現,接下來幾年追求以6%左右為底形成L形轉換新平臺,也存在實實在在的發力空間。比如以北京為代表的中國一系列中心城市,要加快建設軌道交通網。我們的城市公交建設在有效的公交供給方面遠遠不到位,應該形成四通八達、密度足夠的軌道交通網。中心區周邊平價停車位、停車場等在各個節點上,也都應該呼應著有所安排。北京如此,其他的很多城市,包括上海、深圳、廣州等等無一例外。
再有,中心區的停車場、停車位必須建立體車位。早已有企業提出方案:一個車位面積,上下加在一起能提供10個車位,放大10倍,處于最高位置和最低位置的車調到路面開走,可在50秒之內完成。這種停車場、停車位,完全可以要求以PPP來做,因為它有現金流,政府給一個好的規劃罩著它,給出已經有經驗的規范化PPP制度配套,使老百姓受益、經濟生活繁榮,讓各方面的需求、供給潛力進一步釋放。形成這種有效供給相關的鋼材、水泥、勞動力、技術、管理經驗都不缺,就是要將其納入政府的高水平頂層規劃,規劃先行,多規合一。
還有,老舊小區改造,比如加裝電梯,在北京的覆蓋面至少是幾百萬人。十幾二十年前,人們住的四、五、六層樓,不配裝電梯是“天經地義”,現在跟不上時代了。老齡化來臨,百姓對生活水平的要求也高了——一個單元樓門配一個玻璃筒子式電梯大概需要20萬元人民幣左右,除了每家出一些,有些小區可以搭配PPP,企業進入以后墊資,在運營保養期間通過管理費的方式,逐漸把整個投資回報拿完。政府也可以以“可行性缺口補貼”。這些事情在北京如此,在中國其他一大批中心城市里也大同小異,都是能調動增長潛力,又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例子。我們應該多挖掘類似以有效投資擴大內需,支持新常態“由新入常”的非?,F實的支撐項目。
(作者賈康是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