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加軍
當地時間10月15日,在墨西哥蒙特雷召開的2019年世界鋼鐵大會上,河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于勇正式就任世界鋼鐵協會第41任主席。這是河鋼集團在國際上的品牌影響力的外在表征,也進一步彰顯了中國鋼鐵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親和力。作為世界鋼鐵協會新一任“掌門人”,于勇將如何向世界詮釋今日鋼鐵?如何推進世界鋼鐵工業的和合發展?如何展望未來的鋼鐵工業?
對此,11月7日,于勇接受了《中國冶金報》記者的專訪。作為新一任主席,于勇表示將繼續致力于推進世界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促進業界的交流與合作,加強行業發展創新,攜手向社會提供對環境更友好、更智能的鋼鐵材料,讓世界因持續創新的鋼鐵而更加美好。
“世界鋼鐵工業發展已進入‘中國時代’”
記者:一般認為,近代全球鋼鐵業經歷了從歐美到日韓,再到中國的重心轉移。每一次重心的轉移,都對鋼鐵工業產生了巨大的創新推動力,比如英國人發明了堿性轉爐煉鋼工藝。您覺得中國鋼鐵人能為世界鋼鐵帶來什么?
于勇:目前世界鋼鐵的重心在中國,世界一半的鋼鐵產自中國,世界鋼鐵工業發展已經進入“中國時代”。
縱觀160多年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全球格局不斷調整,生產和消費重心幾經轉移,依次從英國、美國到前蘇聯、日本,現在進入“中國時代”。
從1996年中國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并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鋼鐵生產大國,到2018年,中國累計生產粗鋼量高達109.02億噸,占同期世界總產量的37.8%。尤其是近10年來,中國基本占據了世界鋼鐵生產和消費總量的半壁江山。中國鋼鐵工業不僅向國內、國外提供越來越好的材料,而且在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經驗做法對國家經濟、世界發展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特別是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用70年的發展跨越了西方工業國家200多年的發展史,取得的巨大成就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更讓我們引以為傲的是,共和國的“高樓大廈”是中國鋼鐵人用“鋼鐵骨骼”來支撐的。歷史證明,任何一個發達經濟體的發展,都與鋼鐵產業的強勢發展緊密聯系。
中國鋼鐵工業已成為本輪世界鋼鐵工業大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歷經改革開放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鋼鐵工業擁有了世界上最好的裝備、工藝和技術,擁有了世界上最龐大、最專業的產業工人和全新的綠色制造理念,中國鋼鐵工業的快速發展為全球鋼鐵及其相關產業創造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和合作平臺,帶動了鋼鐵原燃料、冶金設備及技術服務等相關產業的大發展。
從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的穩健發展態勢,以及人口基數、市場容量和經濟發展階段來看,中國主導世界鋼鐵工業的時間跨度將超過此前的任何一個國家,必將是一個較長的階段。從世界鋼鐵發展的歷史來看,任何一個歷史階段引領鋼鐵工業發展的國家都把管理、技術、理念輸出到全世界,而本輪的引領正由中國擔當。
“以綠色、智能、材料創新突破引領未來”
記者:您講到“本輪的引領正由中國擔當”,這的確是歷史交給中國鋼鐵人的接力棒。從歷史的長河看,準確把握方向才會推動歷史的發展進步,否則就會有一些曲折。我們已經站上世界舞臺的中央,該如何扮演好引領者角色?
于勇: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發展的未來,不能停留在創造經濟效益層面,必須站在可持續發展和國家民族的高度,從技術革新的角度去尋找突破口,把既有現實價值又有戰略價值的事情作為主攻方向,持之以恒地付諸實踐,真正為國家留下鋼鐵印記、為世界烙下“中國印記”。
首先,要進一步拓寬綠色發展的內涵,在創新和服務上實現突破。
中國鋼鐵工業在能源循環利用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像河鋼已經在行業內率先實施綠色礦山、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物流、綠色產業“六位一體”的綠色發展行動計劃。但把綠色發展僅僅落實為節能環保、循環利用還不夠,綠色發展應有更深刻的內涵。排放的數量級改變絕對不是靠回收利用和生產流程減排就能夠實現的,必須通過重大工藝改造才能實現。綠色鋼鐵除了生產流程、生產過程的綠色以外,更應該去關注工藝創造、能源使用本身的綠色,在工藝結構上特別是在能源結構上要實現突破。未來,在重大技術改造、能源介質、重大工藝革新上,要有“中國印記”。如探索氫能冶煉技術的解決方案,將帶來一次重大的冶煉技術革命,引領傳統鋼鐵冶煉技術的創新與變革。
目前,河鋼正在與中科院、清華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積極推進氫能在鋼鐵領域的應用。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清潔能源,比如太陽能、風能等制氫,利用氫氣還原礦石,徹底實現包括碳排放在內的零排放。僅僅鋼鐵生產過程本身的綠色化,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從源頭——制氫開始,實現綠色生產,才能真正實現綠色發展。
其次,要在智能制造上進一步實現新的突破。
中國鋼鐵工業最現實的問題是大型化的鋼鐵企業如何應對多元化的細分市場變化。隨著智能制造的應用特別是5G技術的出現,鋼鐵行業原先實現不了的工業場景將變成現實。5G能實現單一生產線在不同時段生產不同的品種和規格的愿景,智能制造能讓一條生產線實現多條生產線的功能。除了質量穩定、精度控制、效率提高以外,中國鋼鐵工業實施智能制造,更重要的是應對客戶端的細分市場變化和滿足小批量、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目前,中國鋼鐵工業在智能制造上已走在世界前列,進一步實現新的突破,既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又將產生示范效應,對世界鋼鐵工業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制造起到促進作用。
目前,河鋼已經在邯鋼開始試點智能制造,目的不僅是效率和管理、品質的提升,而且是要能解決用戶的個性化需求與工廠的批量化生產之間的矛盾。
最后,中國鋼鐵工業更要實現由關注鋼鐵本身向關注材料的轉變,進一步深化市場對接,通過材料向下游產業鏈傳遞企業的專有技術。
目前,很多高端制造業企業的技術來自上道工序提供的材料。未來,鋼鐵行業更大的市場和高質量發展的更廣闊空間,在于從鋼鐵向材料的轉變。當鋼鐵企業不再只是賣鋼鐵產品,而是通過材料輸出企業的專有技術時,就實現了一種提升。目前,中國鋼鐵工業擁有龐大的技術研發團隊,但是在沒有深入市場、了解下道工序的需求的情況下進行材料研發,勢必在行業可持續發展、延續鋼鐵競爭力上造成缺失。因此,要學習優秀鋼鐵企業對材料的解讀,建立材料研發和下道工序的對接機構。在做好鋼鐵產品本身的同時,我們要圍繞下道工序乃至為下游行業提供鋼鐵材料解決方案,進一步挖掘企業技術和創新的潛力,提高系統的材料研發能力,在未來的鋼鐵新材料中傳遞出獨有的專有技術,更好地引領世界鋼鐵工業的發展。
在這方面,河鋼也進行了積極實踐。河鋼將客戶資源視為戰略資源,建立客戶管理委員會和兩級客戶中心;推進“傳統銷售團隊”向“技術營銷團隊”轉變,由“鋼材供應商”向“材料服務商”轉變,向客戶提供定制化“一站式”材料解決方案服務。為了更好響應客戶需求,河鋼還推行以產線為獨立市場單元的管理扁平化變革,去行政化和中間層。最終,河鋼的朋友圈越來越高端。
開放合作正在為鋼鐵工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
記者:您作為新任世界鋼協主席,將如何利用這一平臺,推動世界鋼鐵工業實現更好發展?
于勇:我們正處于一個非凡的時代,經濟形態和技術力量深遠改變著世界。比認識更重要的是決心,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擔當。每一個困難和波折中都孕育著主宰未來的因子,需要我們以更開放包容的心態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長模式,在開放中分享機會和利益,實現互利共贏,為鋼鐵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做出新貢獻。
近年來,河鋼始終運用全球化思維審視自己并促進自我提升,以加入世界鋼協這個相互開放、彼此合作的廣闊平臺為契機,從歐美發達經濟體在工業化進程中造就的百年優秀企業中汲取成長經驗,為河鋼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活力源泉。
世界鋼協作為行業內的重要戰略資源平臺,河鋼始終與其保持著密切交流和合作關系,借助這一平臺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已建立起全球營銷服務、全球鋼鐵材料制造、全球技術研發“三大平臺”,強有力推動發展質量、效率和動力三大變革,從一家區域性傳統鋼鐵企業發展壯大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跨國集團,找到并堅定了高質量發展的“路徑自信”。
想要實現超常規發展,邁向更高更強,就要與強者為伍、與能者同行。走向國際舞臺,讓我們擁有了與強者為伍的機會,通過跨界融合創新,在打通邁入高端循環的戰略通道的同時,為創新理念,為推進發展方式、體制機制和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最直接的學習借鑒平臺。這也正是世界鋼協的重要擔當。
我將積極發揮平臺優勢,推動世界鋼鐵產業的交流與合作,讓先進技術、先進管理和先進經驗更好地共通共融,讓全球鋼鐵企業實現更緊密的互動,攜手共創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