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信息化是最鮮明的時代特征之一,正在深刻重塑人類社會。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工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信息通信新技術新應用廣泛普及,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邁出歷史性步伐,走在了新的歷史征程上。
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建設取得輝煌成就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大規模工業化建設,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發展的“中國奇跡”。我國通過上世紀50年代的156個重點工業項目、60年代的三線建設布局、70年代的兩次大規模技術引進,基本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工業管理方式轉變為以宏觀調控和間接管理為主;國有企業改革深入推進,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在優化調整中發展壯大;民營經濟一步步由弱到強,成為我國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對外開放合作深入開展,我們大力引進外商投資,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經過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成倍甚至幾十倍上百倍地增長,高技術制造業取得長足進步,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按現價美元測算,2010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首次超過美國,占全球比重為17.6%,位列世界第一。聯合國統計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規模達3萬億美元,占世界的比重為24.5%。到2018年,這一比重增長到28%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首次超過30萬億元。這些變化,深刻改變了全球制造業乃至全球經濟發展的格局。
黨的十八大以來,工業和信息通信業發展步入從數量擴張轉向質量提升的新階段。我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兩大戰略為引領,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決打好去產能攻堅戰,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構建制造業創新體系,布局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積極發展綠色制造,持續推進網絡提速降費,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培育壯大戰略性產業,推動工業通信業總體規模和綜合實力穩步提升,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主要領域和方向上實現了“占有一席之地”的戰略目標。
快速推進工業化的寶貴經驗
70年砥礪奮進,中國工業化積累了寶貴的發展經驗,為人類社會貢獻了快速推進工業化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堅持黨的領導,走適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把實現工業化作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心,針對不同階段的形勢任務,實施正確的戰略舉措。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民族和人民要徹底解放,必須實現國家工業化”,確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戰略方針。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江澤民同志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胡錦濤同志指出,“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遵循工業化客觀規律,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積極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指出,“一個國家一定要有正確的戰略選擇,我國是個大國,必須發展實體經濟,不斷推進工業現代化、提高制造業水平,不能脫實向虛”;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并以全球視野和戰略眼光,全面開啟建設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的偉大征程。
堅持深化改革,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既高度重視國家發展戰略的導向作用,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又充分發揮市場競爭和企業家的作用,鼓勵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推動各類企業家發揮聰明才智,各展其能、競相發展。在改革中,我們采取上下結合、以點帶面、先易后難的辦法,既加強頂層設計,又給地方、部門、基層等留出探索空間。比如,改革開放初期,市場主體力量薄弱,政府在培育市場和促進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企業家群體成長壯大后,政府則著力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實踐證明,各地區的高速增長離不開政府的有效引導,產業政策的作用功不可沒。當前,我國工業通信業發展正處在轉方式、優結構、換動力的攻關期,落實各項戰略任務,必須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推動產業政策加快普惠化,更多采取改革的辦法、市場的工具、法治的手段破難題、解新題。
堅持擴大開放,全面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習近平同志強調,“過去40年中國經濟發展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必須在更加開放條件下進行?!备母镩_放后,黨中央果斷決策,把對外開放作為基本國策,充分運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加快發展自己。1979年至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快速成長為世界貿易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并堅持開放發展,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我國對外開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我們要繼續推進開放合作,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堅持引資和引技、引智并舉,遵循國際通行規則,持續深化制造業、電信各領域合作交流,推動競爭優勢由成本、價格優勢為主向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綜合競爭優勢轉變。
堅持創新驅動,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堅持學習引進和自主研發相結合的科技方針,1956年實施第一個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確定了我國急需的無線電技術、核技術等57項重點任務。隨著“兩彈一星”試驗成功、第一艘核潛艇下海以及大慶油田、“三線”鋼鐵基地建設,我國科技創新成果在國防工業大放光彩,在民用領域也廣泛應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的同時,緊緊扭住創新這個制勝法寶,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協同推進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產業發展的動力逐漸向以技術進步為主導轉換。也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工業大而不強、基礎能力薄弱的問題依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產業還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高技術產業領域同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必須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投入,加快成果轉化,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堅持融合發展,抓住信息革命重大機遇。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迅速縮短同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僅深刻改變了工業發展的面貌格局,也成就了世界網絡大國的地位。據測算,到2018年底,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3。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按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面向未來,我們要牢牢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方向,發揮制造大國和網絡大國的優勢,依靠現代信息技術的驅動引領,加快實現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積極培育強大的國內市場。習近平同志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毙轮袊闪⒁詠恚覀兪冀K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經過多年快速發展,長期存在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面貌煥然一新。實踐充分證明,正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需求變化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升級,以供給變革不斷催生新的需求,我國的產業升級才得以持續推進,巨大的市場潛力才得到充分挖掘。新形勢下,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提出的新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解決“有沒有”問題的基礎上大力解決“好不好”的問題,加快建成適應科技新變化、人民新需要、優質高效多樣化的產業供給新體系,擴大優質產品和服務供給,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