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27年10月到1949年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和解放區鋼鐵材料的生產,是在極端困難的戰爭年代,以滿足軍工生產的需要,平地起家、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從技術發展歷程看,經歷了從手工生產到半機械化生產、從土法工藝到近代技術的發展。尤其是隨著戰爭發展,鋼鐵材料的生產從滿足量的需求逐步發展到質的提高,從鐵的需求逐步發展到鋼的需求。鋼鐵材料生產和供給成為革命戰爭勝利最重要的保障之一。
連載一
紅軍時期江西革命根據地、紅軍長征時期鋼鐵材料生產和供給
一、紅軍時期江西革命根據地鋼鐵材料的生產和供給
秋收起義后,1927年10月起義軍開赴井岡山,建立起了以井岡山為核心的革命根據地;1931年11月紅軍離開井岡山,轉戰贛南,創立以瑞金為核心的革命根據地;直到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退出中央根據地,被迫戰略大轉移進行長征,紅軍在江西革命根據地斗爭了7年。在這個時期,革命形勢緊迫,作戰環境惡劣,軍需物質條件極度匱乏。
在井岡山根據地時期,紅軍沒有建立兵工廠,在敵人嚴密封鎖下,根據地武器奇缺。為提供紅軍作戰后勤保障,紅軍創辦了茨萍軍械處和漕泊東沖軍械所。
茨萍軍械處是1928年7月由紅四方面軍成立的,宋喬生任處長,辦公地址設在茨萍。軍械處從部隊和地方抽調了30名有經驗的修理和制造槍械的工人,主要負責武器的修理,以供紅軍作戰用。漕泊東沖軍械所是紅軍武器生產和修理的另一個據點。所內建有7座小土法煉鐵爐,以土法煉制生鐵,供軍械制造所需的鋼鐵材料。當時軍械處和軍械所不僅負責修理槍支和各種器械,而且用土法冶煉的生鐵和土鋼,制造梭鏢、匕首、大刀和土槍,滿足紅軍的需要。
在瑞金革命根據地時期,紅軍才真正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個兵工廠——中央兵工廠(又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兵工廠、中央紅軍兵工廠、官田兵工廠)。該廠是1931年10月,在中央紅軍取得第三次反“圍剿”勝利后,將江西省工農民主政府修械所和紅三軍團修理所合并創建的[1]。創建初期,該廠設總務(廠部),還有槍炮科、彈藥科和利鐵科及工人俱樂部。槍炮科有工人200余人,下設修理股、制造股、木殼股、牛皮股、刺刀股;彈藥科有100余人,下設炸彈股、子彈股。隨著軍工生產的擴大,到1932年夏,該廠在槍炮科、彈藥科基礎上,組建了槍炮廠、雜械廠、彈藥廠。槍炮廠下設修理股、機器股和機槍股;雜械廠下設紅鐵股、刺刀股、木殼股和牛皮股;彈藥廠下設子彈股和炸藥股。雜械廠的紅鐵股建有4座打鐵爐,主要加工鋼鐵材料,修理和制造武器的零部件。
軍械修理和制造槍械,就必然需要鋼鐵材料。當時根據地所需鋼鐵材料,一方面是紅軍收購一些當地產的土鐵和廢舊鋼鐵用來加工,包括從戰場撿回的損壞的槍支部件;另一方面就是自己組織生產。當時,在以江西井岡山根據地和瑞金中央根據地為核心的湘贛閩地區,有許多地方生產土鐵和土鋼,為根據地的軍械生產提供鋼鐵材料。
從目前收集的大量資料看,當時福建的長汀縣,江西的永新、蓮花、南豐、安遠一帶土鐵生產比較發達。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于紅軍大力組織生產,土鐵產量迅速提高,有力地支持了根據地的軍工生產。當時著名的有福建長汀縣濯田山田村大坪哩鐵鋪、江西南豐縣太和鐵廠和蓮花縣竹山鐵廠。
長汀縣濯田山田村大坪哩鐵鋪[2],位于閩西北地區。當時該鐵鋪有多臺生產土鐵的坩堝爐,用當地的鐵礦,日生產土鐵可達2000斤~3000斤。1927—1937年,這里一直是中央紅軍和后來南方紅軍游擊隊軍械制造和修理的主要鋼鐵材料供給地之一。
江西南豐縣太和鐵廠[3],位于贛東北根據地。該廠是以當地河中的鐵沙為原料,用坩堝爐進行土法煉鐵。煉鐵時在坩堝內裝一層鐵砂、一層木炭,鐵砂與木炭配比為1∶1.2。土法煉出生鐵后,直接炒成土鋼(或稱炒鋼或毛鐵),用這些炒制的土鋼,為紅軍和游擊隊提供制造槍械所需的鋼鐵材料。
另外,在當時贛東北根據地,還有由邵式平同志領導、在南豐縣一帶設置的許多土爐煉鐵點,生產大量的土鐵、土鋼,以供紅軍生產武器。
江西蓮花縣竹山鐵廠[4],是晚清時期建設的,名為“陶富鐵廠”,設有2個小煉鐵爐,生產時“兩爐煉一”(即一爐生產、一爐維修),有工人20多人,日產毛鐵1500斤。1928年,紅軍接管該廠,更名為“竹山鐵廠”。該廠所生產的毛鐵是紅軍當時軍械所和后來中央兵工廠主要鋼鐵原料供給源之一,主要制作軍械及零部件,比如梭鏢、大刀、土炮等。特別是用這些毛鐵制造的土炮,在使用時,加上火藥、碎鐵片或鐵子,發射后形成大面積射殺,殺傷力極強,在戰爭中威力很大,為紅軍的反“圍剿”做出貢獻,紅軍對該廠十分愛護。直到紅軍長征后,該廠又被私人經營,更名為“復生鐵廠”。
二、紅軍長征時期鋼鐵材料的生產和供給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后改稱紅一方面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剿”,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退出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征。后來,紅二十五軍(后編入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紅六軍團(后同紅一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都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先后進行了長征。
紅軍在長征期間(1934年10月~1936年10月),由于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處于在轉移中戰斗、戰斗中轉移的狀態,軍械和彈藥等后勤保障基本上依靠戰斗中繳獲,很少進行規模修造,因此也就沒有建立軍工生產。但紅四方面軍在1932年底進入四川北部后,創建川陜根據地,為了修造軍械,建立了一些用土法生產的小鋼鐵廠。
一是1932年底,紅四方面軍解放了四川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經濟部和赤化保衛局協同,在通江縣鋼溪河兩岸開辦了梧桐壩、南埡、樂村、鐵家河、抗家坪、墳坪、魯家河、肖家河8個小鐵廠,就地采礦、土法煉鐵和煉鋼,生產用于制造手榴彈、大刀、長矛、腳碼子等的鋼鐵材料.直到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北上時,這些小煉鐵廠才撤停,2年共生產鐵200余萬斤[5]。
二是1933年2月,紅四方面軍解放了四川南江縣,在南江縣樂家壩辦起川陜根據地的第一個用土法生產的鋼廠,日產土鋼能達1000余斤。后由于生產被暴露,該廠遷至到大黑灘。到1935年初紅軍北上時,該廠也撤停[6]。
三是1934年2月,紅四方面軍在旺蒼縣大德鄉張家河建立一座小鋼鐵廠,土法生產鋼鐵[7]。
據統計,紅四方面軍從1932年底到1935年1月撤離,這一時期共計生產土鐵3500余噸,一方面滿足自己制造槍械用;另一方面還外銷到甘、陜等地,換回醫藥、布匹、紙張、電池、通信器材和其他日用品[8]。紅四方面在撤離根據地之后的長征期間,基本上沒有建立起自己的軍需生產,也很少再進行鋼鐵材料的生產,槍彈等軍需基本上是靠戰爭的繳獲。(未完待續)
注:
[1] 兵工記憶編委員會編 《兵工記憶》 人民出版社 2019年7月第一版 第3頁 吳漢杰《官田兵工廠創建》
[2] 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福建省志—冶金工業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1年10月第一版 第465頁
[3] 《江西冶金1994》, Vol. 14 Issue (6): 56-67 第四篇 近代江西冶金工業
[4] 江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江西省志—冶金工業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一版 概述第4頁
[5]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四川省志—冶金工業》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2年1月第一版 概述第3頁
四川省冶金工業廳冶金志編輯辦公室 《四川冶金工業大事年表》 1986年12月 第14頁
[6]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四川省志—冶金工業》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2年1月第一版 概述第3頁
四川省冶金工業廳冶金志編輯辦公室 《四川冶金工業大事年表》 1986年12月 第15頁
[7][8]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 《四川省志—冶金工業》四川科技出版社 1992年1月第一版 概述第3頁